◎ 林志潔
展望二○二五年中國的經濟情勢,許多專家都指出內需疲軟,消費不足是致命傷。消費問題與文化及人口結構有關。習近平自二○一三年上任後,一向以打奢打貪,整肅不良風氣作為監理方向。中國研究專家史帝芬.羅奇最近指出,中共針對阿里巴巴馬雲等中國企業家施以監管打擊,也反對電子遊戲、網路音樂、粉絲文化等等被定義為「過度奢靡的生活方式」,這種由國家主導的社會工程,表明中國當局幾乎無法容忍西方消費社會基因中,所蘊含的可能性和樂觀主義概念。一邊反對消費,一邊要刺激消費,自身矛盾。
中國人口結構在近五年發生巨大變化,少子化與高齡化共存,勞動力減低、生產成本大增,退休制度被迫改變。從二○二五年一月一日開始,中國原法定六十歲退休之男性勞工與原法定退休年齡為五十五歲之女性勞工,被要求分別逐步延至六十三歲、五十八歲才能退休。
一年多前,在中國婦女十三全代會的開幕式,習近平指示中共官員有責任「加強年輕人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重塑女性新三觀)」來「積極培育新型態的婚育文化」。一年多來,為了貫徹習的指示,挽救瘋狂下跌的生育率和急速高齡化的趨勢(二○二二年到二○二三年,中國總人口減少二百一十萬),開始各種催生、勸生的措施,地方政府打電話做家訪,詢問女性的經期與生育計畫,民眾抱怨連連。
中共要求女性回歸家庭,將主要角色定性為人妻人母而失去自我。中國的新時代女性,聽到習主席針對生育率下降的解方,應該宛如聽到清朝穿越而來的話語吧!
領導人與時代脫節,很難想像有辦法對症下藥。女性自我意識覺醒、養兒育女成本大增,內卷情況嚴重,職場不友善,傳統父權文化瀰漫,這也就難怪,近年在中國火熱的每一部時代劇,幾乎都涉及離婚情節。要靠清朝的封建觀點來解決AI時代的性別議題,著實緣木求魚。
在川普回鍋的新政下,中國經濟面對巨大壓力,台灣不可妄自菲薄,除了原有的半導體科技優勢,亦應積極做產業布局,減低對中國投資的依賴,開拓AI時代屬於台灣的利基。(作者為陽明交大特聘教授、行政院政務顧問)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