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皓文
賴清德總統的新年談話於元旦上午八時卅分公開進行。地點選在總統府大禮堂,現場實況轉播,並開放媒體提問。十五分鐘的正式談話後,即席回答五則提問,全程共計卅分鐘。形式上,賴清德的談話與習近平截然不同,他面對媒體即時提問,展現台灣民主體制的開放與透明。賴總統的即時回答顯示他對各項政策的熟悉與對台灣未來發展的思考,從國內經濟到國際合作,皆條理清晰,具體且有說服力。雖在正式談話的肢體語言略顯僵硬,但在媒體提問的互動表現彌補過來。
習近平主席的新年賀詞於十二月卅一日晚間七時播出,僅約十分鐘的談話透過中國央視呈現。畫面設計、講稿內容與播出方式皆經精心安排,展現精緻的威權政治宣傳風格。全程無媒體參與,習的談話以國家成就為核心,例如嫦娥六號的月背採樣、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千萬輛,及量子通信的技術突破,意圖傳遞中國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的信心。觀察習的整段演說更像是一場經過精心雕琢的政治宣傳秀。
賴總統談話展現貼近基層的視角與務實態度。他強調台灣的民主價值,直言民主是台灣的核心品牌,也是在國際贏得信任的基礎。他提出三大核心目標:堅定走民主道路、厚植國力並強化經濟韌性、及推動均衡發展和世代正義。
相較之下,習近平談話集中在國家層面的集體榮耀,而賴清德則以個體為核心,強調經濟成果的共享與民主治理的力量。
習的談話集中於國家大事與宏觀成就,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並以「歷史大勢」為論述基調,重申對兩岸統一的立場。他提及「人類命運共同體」,試圖塑造中國的大國形象,強調將在國際舞台發揮積極作用。然而,對經濟挑戰與內部結構性問題輕描淡寫,更多著墨於成就與樂觀預期,缺乏解決方案。整體來看,習近平的談話更像對內凝聚民族信心,對外營造正面形象的宣傳大戲,真實性則因談話的封閉性與華麗的駢體文講稿而大打折扣。
綜上,觀察賴清德與習近平的新年談話,台灣領導人面對媒體提問並即問即答,強調全民參與多向對話;中國領導人則走向精心設計的單向溝通,打造看似無懈可擊的領袖形象。這些差異,顯示民主制度賦予領導人必須面對質疑、即時回應的壓力與挑戰,極權制度則透過集中資源與保護機制,塑造出「萬眾歸心」的政治場域,完美卻不真實。
(作者為新北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