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總統尹錫悅近日以保護國家免受親北韓勢力威脅為由,宣布戒嚴,但立即遭到國會決議撤銷,戒嚴不到六小時,被稱為「短命戒嚴」。而尹錫悅彈劾案在執政黨議員跑票下,終於在上週六由國會通過,尹的政治生命已然終結。但這場戒嚴鬧劇反映南韓的政黨對立、物價、房價高漲、青年失業率攀高、出口競爭力衰退,以及中國紅色供應鏈逆襲等議題,值得與南韓發展路徑相似的台灣深思警惕。
台、韓過去同樣蒙受戒嚴統治之苦。南韓戒嚴時間比不上兩蔣,但歷經多次軍事強人的獨裁統治,引起的激烈衝突,尤甚於台灣。因此,反戒嚴的基因在台、韓已深植人心,何以尹錫悅會行險僥倖,企圖以戒嚴手段突破少數執政困境?此一手段,若成功則造成民主倒退,失敗則是個人政治生命的終結;但成功幾無可能,失敗卻在預期之中,因此尹錫悅的莽撞,令人不解。但南韓的政經情勢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仍可供台灣借鏡。
其實,台、韓之間有著奇特的牽動力量。首先,在地緣政治上,當年蔣介石敗逃台灣,美國發表白皮書,表示坐等「塵埃落定」,台灣命懸一線。不料韓戰爆發,美國憂心骨牌效應,共產勢力大幅擴張,立即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是台灣轉危為安的轉捩點。韓戰之後,台灣的戰略地位獲得美國領導的自由世界重視,地緣政治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其次,台灣獲益於韓戰者,並非只限於安全防衛,朝鮮半島的動亂,帶來經濟上的強大需求,日、台同時得到「戰爭紅利」,經濟快速成長,先後締造了經濟奇蹟。日本成為亞洲雁行理論的領頭雁,而台灣與香港、新加坡、南韓並稱為亞洲四小龍,相互爭鋒。台、韓從此成為重要競爭對手,何者領先,不但攸關經濟基本面,也是國家顏面之爭。這其間,台灣曾長期落後於南韓,但近年形勢翻轉,南韓經濟陷入低谷,而台灣則昂揚向上,「超韓趕日」已非虛幻想像。何以致此,與中國的經濟連結是最重要的關鍵。簡言之,兩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均感染嚴重的「中國病毒」,誰能找到解藥,無異找到經濟活路,重返經濟勝利組。這方面台灣的因應得法,南韓卻仍深陷其中,以致雙方競逐形勢逆轉,台灣向上,南韓下滑。因此,檢討兩者的經濟優劣,應從「中國病毒」剖析。
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曾占整體的四成,對外投資也都以中國為重心,產業亦大舉西進,導致台灣內需低迷、所得成長停滯,經濟陷入低成長困境。而台灣對中國的投資設廠,加上中國的補貼,養大了紅色供應鏈,反噬台商。幸運的是,在台灣八吋晶圓廠赴中設廠議題上,在台灣引起強烈反對,因此政府決定半導體投資中國必須在製程上落後台灣,方才保住台灣半導體的命脈,始有今日全球第一的「護國神山」台積電,與具有強韌生命力的半導體供應鏈。易言之,降低對中國經貿依賴,才是台灣經濟壯大的解方。
反觀南韓近年經濟則一路下滑,其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乃是二○一五年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南韓以為就此能大幅提升外銷競爭力,打開龐大的中國市場,經濟從此一飛沖天,台灣必然追趕不及。當時台灣的專家學者與企業界普遍看衰台灣,認為台灣產業已無競爭力,經濟浩劫即將開始。不料,韓中FTA對南韓卻像短多長空的「中國病毒」,南韓只得到短暫利益,但其優勢產業如電子、面板、鋼鐵、汽車、石化等,都陷入在中國傾銷與殺價的苦戰。近年,原本擁有鉅額順差的對中貿易,也反轉成為逆差。韓國高麗大學經濟系教授姜成鎮坦言,中韓FTA簽訂至今,許多韓國原有優勢的產業,都已面臨來自中國的巨大競爭。更嚴重的是,南韓產業對中競爭力衰退並非由於自由競爭,而是中國大額補貼,導致產能過剩,低價傾銷,導致南韓從科技到傳統製造業都受到重創。根據《朝鮮日報》引述韓國官方的數據顯示,韓國和中國近十年在出口市場競爭的八大主力產業中,除了石化業之外,中國的全球市占率要不是超過了韓國,要不就是早已經拉大了與韓國的差距。尤有甚者,儘管情勢如此險峻,南韓仍未有降低對中依賴的深刻覺悟,經濟惡化恐怕短期內無解。
「中國病毒」如何解毒,是南韓與台灣經濟能否重生的關鍵。台灣在本土政權執政下,一直朝著降低對中國經貿依賴的方向前進,因此儘管美中貿易戰爆發、三年疫情等考驗,但在開發美國、東南亞與歐盟市場上均有顯著成績,台灣經濟反而更加強大;反觀南韓,雖然經貿依賴中國的後遺症已經出現,但如何與中國建立健康的經貿關係仍未獲重視,經濟衰退已是結構性問題,未來仍有很長的苦日子要過。總之,台韓競爭關係的優劣比較,從解除「中國病毒」的角度檢視,答案已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