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瑞培
公務機關相繼爆發職場霸凌案,引起各界關注,無論行政調查結果成立與否,已對公部門的行政倫理產生衝擊,然卻也是整體流程檢討的契機。
公務員面對工作壓力,有人任重道遠、死而後已,乃至發生憾事;有人選擇逃避,寧願捨棄「鐵飯碗」另謀高就,故近年離職人數迭創新高;有人便宜行事,甚至捏造紀錄敷衍交差,事後出紕漏而被送辦;有人則將情緒壓力發洩在同僚、下屬,以致霸凌申訴案件頻傳。
尤其行政機關,為了權責劃分與防止弊端,制定各項作業程序規定,力求行政一致性,也作為內部控制的依據,以應民代、監察機關等外部的監督查核。然隨著日積月累,這些作業程序有增卻無減。當業務量少時,這些標準作業程序尚可按部就班地執行;一旦業務量增加,應接不暇,就成為引爆衝突及過勞的導火線…而此,也是公務機關的霸凌事件往往發生在「高張力職場」的主因。
勞動部霸凌輕生案後,新任部長洪申翰宣布將「停止公部門『5S』運動」,旋即引發廣泛迴響。其實,這些品質管理活動有其正面效應,本身不是問題;如同公部門每年對於性別平等、廉政倫理、人權教育、環境教育、資訊安全…等各項學習時數規定,都有其存在必要,但逐漸成為形式主義,而繁冗的作業程序又無以復加,就壓得公務員喘不過氣來。
以防疫為例,地方主管機關接獲疑似通報時,依法應迅速檢驗診斷,調查傳染病來源或採行必要措施,並報告中央主管機關。由於傳染病多半有其地域性與季節性,防疫工作原本也有離峰時期;然在「料敵從寬、禦敵從嚴」原則下,不僅擴大獎勵醫療院所通報,導致通報量倍增,對於疑似傳染病通報案例,亦採取更嚴格的處置措施,壓縮反應時間。當防疫人員疲於奔命卻徒勞無功,還得承受執行不力與擾民等雙重壓力,久而久之難免衍生職場衝突與霸凌。
面對霸凌案,除檢討個人因素,更需深切探究背後的系統原因,俾將贅冗作業規定斷捨離!否則,程序不改,即便長官下台,問題依舊存在。
(作者為高階醫管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