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自己也曾說過「廿四小時內結束戰爭」,但在川普的政權過渡團隊中,也越來越意識到停戰不容易實現。圖為烏俄戰爭持續已逾2年。(路透檔案照)
烏克蘭戰場上的新兵,在俄羅斯持續的兵力與武器優勢下奮戰。(法新社檔案照)
二○二五年一月廿日美國新任總統就任儀式在即,全世界都在關注川普政府將採取怎樣的外交和安全保障政策。許多國家都一樣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抱有不安和擔憂。
當國務卿、國防部長、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等新人事陸續被提名,新政府外交安全保障政策的重點專案開始顯現。其中,緊急性高,下屆總統川普自己也很關心的就是結束烏克蘭戰爭。
川普自己也曾說過「廿四小時內結束戰爭」,但在川普的政權過渡團隊中,也越來越意識到停戰不容易實現。
因此,比其他國家率先提名了駐北約大使外,此外,又提名國家安全會議幕僚長、前美國陸軍中將凱洛格為烏俄問題特使。表達出川普政府將優先致力於該問題的態度。
在美國,「應該儘早結束烏克蘭戰爭,集中力量應對中國」的呼聲很高。川普新政府的許多相關人士都持有這個想法。這也是基於一種判斷,認為考慮到美國的國家利益,更大的威脅是中國而不是俄羅斯。這在美國存有廣泛的共識。
問題的關鍵在於,實際上美國的關注和資源向中國轉向是否可行?
如果很快實現烏克蘭停火,將注意力轉到中國或許可能。但是,如果停火談判持續時間過長,或者之後的局勢持續不穩,就很難從烏克蘭問題中抽出手,集中力量應對中國。
要完成美國的印度太平洋政策和對中國政策,也不完全取決於該地區的局勢。這不是沒有先例。二○一一年,當時的歐巴馬政府提出了「重返亞洲」。而為什麼要在那個時機呢?
那一年中國並沒有突然崛起。對於許多專家來說,感覺美國重返亞洲的時機太遲了。但是,在此之前的美國,並沒有餘地重返亞洲。大規模的美軍駐紮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成為巨大負擔。也就是說,迫於在中東的壓力,美國無法重返亞洲。
不要忘記,美國是在結束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作戰,歐洲被認為是相對和平的時期,總算實現了重返亞洲。這也就意味著,若烏克蘭戰爭還在繼續,中東局勢不穩的情況下,轉向亞洲應對中國實際上很困難。原本「結束烏克蘭戰爭,轉向應對中國」的想法本身,也暴露了不能二者同時應對的現實。
對此,從中國的角度來考慮也很重要。當美國公開表示將從烏克蘭抽手,全力投入應對中國時,中國不可能歡迎,這也很正常。烏克蘭戰爭繼續下去,不從長期來看,至少暫時對中國來說並不是壞事。
如果烏克蘭戰爭結束,中俄之間的力量變化,包括軍事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會傾向於中國占優。另外,美國不得不將部分精力分配給歐洲。而且,美軍的武器彈藥儲備水準一直在下降。在中國看來,烏克蘭的戰爭狀態持續下去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當然,雖然中國也有對戰爭升級的擔憂,但對中國來說缺乏自己主動去停止烏克蘭戰爭的動機。
如果川普政府真心追求在烏克蘭停火,不僅要迫使烏克蘭在領土方面做出讓步,還必須對俄羅斯施加壓力,迫使其接受停火。而且,也有必要防止中國的阻撓。更有必要讓關係自己切身利益的歐洲接受。如果不能實現平穩停火,美國就不能把關注和資源轉向應對中國。
鑒於此,很難想像會輕鬆實現「結束烏克蘭戰爭,轉向中國」的目標。而且,如果花很長時間,川普政府的印度太平洋政策將受到很大的制約。包括日本和台灣亞洲地區的人們有必要充分認識這一點。
川普政府口頭說「重視印度太平洋」很容易,但要實際實施,必須跨越一個非常高的門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