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健正
在運動場上,當中國師生訪問團有人發表不尊重台灣主權地位的言論,讓台灣人感覺像是侵門踏戶,對中共長期刻意的打壓找到渲洩不滿的破口,注定後續到台大與清大的行程,引起年輕人集體的抗議。
這是一個具有高度政治目的和企圖的訪問團,並不適合進入高中或大學校園。從結果論,馬前總統安排馬龍一行到訪中山女高、台大及清大算是這次訪問行程最大的敗筆。
馬前總統推動岸交流的目的大概在於實現父親遺志「化獨漸統」,在目前中共以武力脅迫我國就範及封殺我國國際生存空間的情勢之下,許多人早就中共心存極度的不滿,那位基金會的蕭執行長卻一直發表令許多台灣人感到更厭惡的言論。
這次台灣棒球國家代表隊在十二強比賽中奪冠,激發的國家意識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民意,為什麼球衣胸前留白,就是球隊不願意接受一個不是國名的名字,台灣是台灣,它的國名叫中華民國,怎麼會是「Chinese Taipei」(中華台北,甚至中國台北)呢?
馬前總統忽略了這樣的普遍民意,而蕭執行長刻意挑釁這樣的民意,這是最拙劣的政治公關,連內部的關係都處理得不好,哪有能力處理兩岸的關係,何況面對霸道且窮兵贖武的中共獨裁政權,怎麼再把胳膊向外彎?
馬前總統忽略了民主自由的核心價值,忽視兩岸問題的複雜性,一直站在壓迫者中共的一方,片面指責被壓迫者,這不是正義的化身,而是和共產黨的獨裁政權同一鼻口出氣。
如果馬前總統真心認同及想要悍衛中華民國,那在目前這個階段應該主張兩個中國,並推動中國的民主化,實現中國民主化,政策主張應與共產黨有所區隔,這樣做才能夠讓人心服,贏得台灣社會的尊敬。反之,他對台灣人說,他要相信獨裁者習近平,這怎麼能獲得社會民意的支持?
馬前總統在位時的民意支持度已經掉到個位數了,卸下總統職務後,常發表一些違反台灣民意潮流的言論,對社會的影響力逐漸流失,幾乎快成為社會的邊緣人,當多數的台灣人對馬前總統失去基本的尊敬時,在兩岸關係的舞台上,他恐怕已經沒有適合的角色了。
(作者為國立陽明交大榮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