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增加農民收入 保險比保價好!

◎ 楊明憲

最近公糧收購價格要不要提高五元的議題,朝野爭吵不休,立委們連署希望能反映生產費用上漲,一舉要求將收購價格提高五元。然茲事體大,牽一髮動全身,休耕給付、轉作獎勵,還有其他補貼恐將隨之提高,屆時整個財政支出將因此每年增加一百億元以上;換言之,其他建設發展經費將減少百億元,恐嚴重影響我國農業的長期發展與進步。

收購價格提高五元,直覺以為對繳交公糧的農民有利,但問題是繳交為公糧的數量僅占產量的三成,登記參與公糧繳交的農民約占所有稻農的六成,當公糧收購價格提高後,一定會造成產量增加、市場價格下跌,有繳交公糧的農民收入最後將不可能提高太多,連帶也把沒有繳交公糧的農民收入拖下水,這樣好嗎?

要提高農民收入的方式,不是只有提高公糧收購價格的方法,近三年來實施的水稻收入保險,就是更好的方法。讓農民不必依賴繳交公糧,但卻可得到高於公糧收入的保障,在沒有後顧之憂情形下,農民可努力生產優質稻米,賣更好的價格,從市場銷售中獲得更高收入,這才是產業長期發展之道。

若為反映生產費用上漲,建議可將保險的保障收入(保險金額)再提高二萬元;或將保險所計算的目標價格依成本加成再增加三元,或改採近五年的產地價格平均計算實際收入,並依公糧收購價格提高五元為保障收入(保險金額)來計算理賠;或提高契作集團產區的獎勵金,要求營運主體契作價格依公糧收購價格再提高三~五元。

這些建議都不會造成政府支出的大幅增加,而且也不會造成休耕給付或轉作獎勵增加等其他衍生效應的財政失控。政府支出結構將從公糧收購支出移轉為保費補助、保險理賠及專區獎勵金;更重要的是,讓農民降低繳交公糧的依賴,有利於稻米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從此稻米政策將清楚區分為量與質的不同定位,也就是政府收購公糧是基於糧食安全的數量考量,而產業發展是結合保險與專區的品質考量,各有不同的路線與考量,就不會一直糾結在公糧收購與產業發展的衝突。

正面而言,藉由此次提高公糧收購價格的機會,可以更加審視公糧收購政策的定位、政府支出結構,以及產業發展的長期之道,相信保險一定比保價更好。但千萬別逞一時之快,就輕率決定提高五元,否則將後患無窮,甚至造成農業整體發展的危機,真的要小心才好。

(作者為台灣農村經濟學會前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