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共和國》廖明輝/習近平集體學習 學甚麼?

自習近平在二○一二年接掌中共總書記以來,「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逐漸成為觀察中共政策方向的重要窗口。在每個月的月底,習近平會召開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議。(美聯社資料照)自習近平在二○一二年接掌中共總書記以來,「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逐漸成為觀察中共政策方向的重要窗口。在每個月的月底,習近平會召開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議。(美聯社資料照)

廖明輝/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自習近平在二○一二年接掌中共總書記以來,「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逐漸成為觀察中共政策方向的重要窗口。在每個月的月底,習近平會召開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議。習自二○一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召開第一次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學習內容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到今年十月二十八日召開第十七次第二十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學習內容為「建設文化強國」。迄今,習在他主政的十二年總共主持一○一場的集體學習。那麼,集體學習到底在學甚麼,值得習近平耗費如此多心力與時間?分析各場次集體學習內容,解讀習近平講評,有助於瞭解習近平從集體學習內容所釋放政治信號。

集體學習機制源自於胡錦濤時期,靈感來自於美國系統科學家彼得.聖吉(Peter Senge )在一九九○年出版《第五項修練》的「學習型組織」概念,目的在使中共成為能夠不斷學習和適應的政黨。習近平上台後,不僅延續此一機制,更加強其權威性與實效性。他親自挑選議題並主持會議,明確指出政策重點,並藉由專家簡報、委員討論等方式,強化黨內對政策的理解與執行力。

在習近平所主導的學習會議中,習坐在最內圈的主席位,其他六位常委分坐習兩側。在習的左方依序為李強、王滬寧、丁薛祥,在習的右方依序為趙樂際、蔡奇、李希。另外的十七位委員,則分坐在第二圈、第三圈及第四圈等座位。從二○一三年起,習近平親自主持十場以技術為主題的會議,涵蓋創新驅動發展(二○一三年九月),資訊科技(二○一六年十月),大數據(二○一七年十二月),人工智慧(二○一八年十月),區塊鏈(二○一九年十月),量子科技(二○二○年十月),數位經濟(二○二一年十月),科技基礎研究(二○二三年二月),新質生產力(二○二四年一月),以及新能源與綠色低碳轉型(二○二四年二月)。除了今年一月的新質生產力是由中央政治局委員自學並交流工作體會外,其餘每場會議均邀請相關領域專家簡報,顯示習近平對科技創新和推動中國科技發展的重視。

相較於胡錦濤時期偏重邀請中國社科院或國務院專家進行簡報,習近平更傾向邀請黨內、清華、北大、或中國工程院及軍事研究機構人員進行簡報,顯示其對清華與北大兩校及國家安全與軍事現代化的重視。近年來,美國對中國在半導體等領域的技術封鎖加劇,習近平在集體學習中多次提及「自主創新」與「科技基礎研究」,試圖透過政策指導與資源重新配置,提升中國的核心技術能力,減少對外依賴。

集體學習並非單純的政策研討,而是習近平釋放政治信號、塑造黨內權威的重要「儀式」。首先,習近平透過親自主持與挑選議題,鞏固他作為中共核心領導人的地位。其次,他藉由科技創新與國家安全議題,塑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氛圍,為其治理合法性提供論述支持。另一方面,集體學習的內容也向地方政府傳遞中央的政策方向。地方黨委依據中央的集體學習主題,組織本地學習與討論,確保政策快速落地。

儘管集體學習在強化黨內思想統一與政策貫徹方面頗具成效,但其存在形式化與表面化問題。集中而單向的學習模式,難以完全反映基層實際情況,某些政策在執行過程容易流於表面。此外,過度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科技及軍事議題,可能忽略社會發展與民生需求。例如,十月集體學習內容為「建設文化強國」,在經濟惡化,無差別殺人事件頻傳的當下,更顯得與現實社會脫節的荒謬。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強力徵稿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