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醫療環境惡化 關乎全民別輕忽

◎ 盧俊瑋

最近南部某醫院的林醫師提到外科醫師的困境:開刀房人力嚴重不足,麻醉科醫師與護理人員短缺,導致明明有手術需求卻無法如期進行。這不禁讓人深感憂慮,因為醫療體系的崩壞已不再是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而是現在進行式。

事實上,醫療問題並非始於外科醫師的困境。早在門診系統中,護理人力短缺已是長期存在問題。醫院裁撤書記等非護理人力後,不得不將不同科別的護理人員調派支援,名義上雖是讓護理人員接受跨科訓練,但實際上只是勉強填補人力缺口,反而拖慢了門診效率,增加了錯誤風險。

人力短缺的後果不僅影響護理人員,還波及年輕醫師的發展。由於缺乏足夠的支援,許多年輕醫師的門診無法開設,只能轉向自費市場。管理層為壓縮成本,不僅限制護理人員加班,甚至切斷門診的水電,以免產生額外費用。然而,醫師作為第一線醫療人員,卻是唯一不受勞基法保障的群體,只能獨自完成所有工作,與外科醫師無法如期開刀的情況如出一轍。

當醫療環境惡化,我們是否仍能袖手旁觀?護理人員的流失、門診人力的削減、外科醫師的限刀困境,這些問題無不與我們息息相關。如果我們選擇沉默,未來當我們的父母甚至自己成為需要開刀卻無人施術的病人時,又有誰會為我們發聲?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對醫療環境的投資與重視。我們需要政策層面的改革,增加醫療人力投入,提高薪資待遇,改善工作環境;也需全體醫療人員的團結,共同推動公平與可持續的醫療體系;更需社會的支持,因為醫療問題不僅是醫護的責任,更是全民的議題。

醫療崩壞的受害者不僅是醫護人員,而是每一位台灣人。今天,我們應為外科醫師、為護理人員,也為所有在醫療體系中奮鬥的角色發聲。因為如果現在不行動,未來的台灣醫療將無法支撐。

(作者為皮膚科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