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明輝
中國近年來積極發展核武已引發國際關注,核彈頭庫存從二○二○年的約二百枚增至二○二三年的五百枚以上,甚至可能在二○三○年突破一千枚的規模,北京已擁有足夠的核威懾能力在印太區域內製造不對稱壓力。更具威脅的是,中國現已具備發射東風–31AG洲際彈道導彈,射程超過一萬一千公里,覆蓋包含美國本土在內的多重目標,凸顯中國日益增強的遠程核能力及對美的精準打擊能力,逐步縮短與美國在核武器的差距。
對北京而言,核武庫的擴張並不是為了即時戰略,而是為了在國際舞台上強化大國地位。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趙通五月發表「中國擴大核力量的真實關切:北京尋求地緣政治影響力而非軍事優勢」文章,認為中國並未將核武視為達成具體軍事目標的工具,而是作為一種展現地緣政治影響力的手段。此一策略也呼應中國對全球秩序的長期企圖,亦即在不發動大規模戰爭情況下,逐步削弱美國的區域影響力,尤其是聯盟體系的凝聚力。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友體系長期以來是遏制中國擴張的基礎。然而,北京已擁有足夠的核威懾能力在地區內製造不對稱壓力。這種能力使中國能夠以有限的核威脅來脅迫美國盟友,甚至動搖這些國家對美國安全承諾的信心。例如,若台灣危機升溫,北京可藉由提升核威懾,阻止美方直接參戰,進一步孤立台灣,實現其地緣目標。
習近平不僅企圖藉由軍事實力重塑區域秩序,還積極利用宣傳和資訊戰加強其國際敘事,削弱美國在亞太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影響力。同時,透過內部控制和極端維穩,確保核武政策推進不受國內干擾。然而,中國此舉也存在隱憂。內部對「妄議中央」的高壓管制限制國內政策辯論空間,使專家群體難以對核政策提出建設性批評。由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可能導致錯誤決策風險增加。
面對中國核武擴張,美國不僅需要強化軍事部署,更需從地緣政治層面應對。首先,致力穩固其亞太盟友的信心,透過增強區域核能力(如重新引入潛射巡航飛彈)來對抗中國的核威懾。同時,美國可運用中國政治體制的弱點,透過規避網路審查傳播關於政府腐敗和經濟失敗的資訊,增加北京內部壓力。中國對異議人士和抗議活動的鎮壓顯示其對維穩的執著,若能轉移習近平的注意力至國內問題,將可削弱中國在全球事務的投入與影響力。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