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因應川普的「保護費」說

川普即將重返白宮,各方析論他未來的政策走向,上週陸續發表的人事布局,是觀察重點之一。對台灣來說,川普競選時有關「保護費」的發言,對出兵協防未明確表態,安全議題因此最受關注。國際媒體傳出我國考慮對美擴大軍購,展現增強自衛的決心,且凸顯無意追求「白吃的午餐」;儘管具體清單未決,但提高國防預算、善盡防衛責任,已是現在進行式,今後只會加緊進行。

台灣面對中國的脅迫打壓,有生存的挑戰,國防經費必須提高,這是常識和常理,但要提升到什麼水準,見仁見智。國際間衡量國防支出,除了絕對金額高低,通常以國防經費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為度,我國目前此一數字約為二.五%。這一比率,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國際評比,低於烏克蘭、俄羅斯、以色列、美國、南韓、新加坡等國。關注這一議題的美國人士,幾乎都認為應該提高,數字不一,從三%、五%到十%不等。

曾任川普國家安全顧問的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說法值得正視。他今夏提出五%的數字,以台灣面對「台海對岸怪物」的外在威脅,美國需要看到台灣人展現意志:「台灣人民須像我們一樣」,渴望他們的自由獨立;若他們自己都不想保衛台灣,那「我不可能比他們更關心台灣,派我兩個(正在美軍服役的)女兒去保衛台灣。」他並強調,川普的「保護費」之說,旨在強調美國做為幫手之一,「我們得分攤負擔」。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研究員賽克斯(David Sacks)因此認為,台灣需要更快地增加國防支出,向國際盟友證明台北十分嚴肅面對中國的軍事威脅。他指出,陳水扁總統曾提出國防支出占GDP三%的目標,但後幾任總統都未做到;馬英九任內縮減了軍事預算,同期間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步調並未放緩,反而加速。從而,提升國防經費占比,是台灣應有的國際宣示與作為。自助而人助,確保國家安全,就是基於此而表現的態度。

不過,在國家認同出狀況的台灣,增加國防經費常遇阻力。國人記憶猶新,陳水扁任內,美國小布希總統二○○一年同意出售八艘潛艦等軍備,但在朝小野大的立法院,卻遭到中國國民黨和親民黨立委聯手封殺六十九次,未能建案成軍。如果不是這種不識大體、欠缺對國家基本忠誠的反對黨,八艘潛艦已自二○一三年起,在台灣海域巡弋,哪有現今的中國在台灣周邊耀武揚威?再鑑於目前藍、白立委以癱瘓憲政為能事,提升國防經費亦必橫遭阻力,而以排擠教科文、社會福利、經濟預算為由;預算大餅的分配權衡各國所常見,但並非各國都面臨外力吞併的生存威脅,國人不能坐視類似醜惡場面在立院重演。

同時,增強台灣自衛能力除了軍購,包括採購提升戰力所需的大型先進武器,可為之事甚多。拜登政府對我軍售重點在提升不對稱作戰能力,提供軍事融資及援助,並經由雙邊互動等,增進軍事分享互通。川普既強調防衛責任分擔,台美今後不僅積極強化軍事交流合作,潛艦國造、無人機產業、整體國防軍事工業發展等方面,美方都能提供協助。提升實質戰力,增進威懾能力,改革國軍為堅實的現代精進武力,實為要務。

必須強調,增強防衛實力不僅表現於軍費支出,也取決於政府與人民的決心。如果在野政客欠缺「忠誠的反對」,常與中國隔海唱和,動輒散布「疑美論」,並向國際社會發出錯誤訊息,那是台灣內部最大危機。川普所推崇的前總統雷根曾有名言:實力帶來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即將出任國務卿的魯比歐(Marco Rubio)前年於參議院提出「透過實力促進台灣和平法案」,即以此為名,旨在迅速推動美台軍事協調,確保台灣安全。

此外,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上週在立院指出,我國可透過擴大對美採購軍品、能源、農產品,縮小對美貿易順差。也是因應川普新局所應為,如能落實,不僅呼應川普的「公平貿易」主張,平衡台美貿易,也是豐厚外匯存底的用所當用。

誠然,中國必動員同路人,散布美國強迫推銷過期武器等「疑美論」,並煽風點火讓部分習於「白吃午餐」的公眾反對增加國防支出。儘管民調顯示,社會上反對「保護費」之說者多於同意,但二十歲到二十四歲民眾贊成者以六成四多於反對者的三成三,而男性各有四成七同意或反對。從而,川普「保護費」之說也許過於直白,未來軍購也需兩國協商,國防自強自助,卻是台灣無可逃避的責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