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的世代差異已經成為民眾關注的議題。一般認為,台灣的年輕世代由於過去資本西進中國,導致就業機會流失,形成低薪且工作不穩定的「崩世代」,需要較多的政策協助。然而,最近有民眾黨與國民黨立委聯署提出了《壯世代政策與產業發展促進法草案》,以台灣面臨超高齡化社會衝擊為理由,將政府資源挹注到五十五歲以上的「壯世代」民眾。依據台灣的實證收入研究,這個法案若未經深思熟慮,恐怕會加劇現有的世代不公平。
為了分析台灣的世代不公問題,筆者與張宜君、李俊穎等多位學者合作,分析四十年來的台灣家庭收支調查,並根據二○一六年物價為基期進行調整,結果如下圖 ,左側折線圖的個人總所得顯示,台灣一九五九(四十八年次)年到一九六八(五十七年次)年出生,也就是現年六十五歲到五十六歲的「壯世代」為深綠色實線,目前是台灣所得最高的一代。
反之,一九七九年(六十八年次)以後出生的「崩世代」雖然有更高比例大學畢業,卻遭遇兩岸貿易擴張與資本西進、全球金融海嘯衝擊,其薪資所得提升速度比其他世代更慢。這也是二○一四年時年輕世代發動太陽花運動,阻止兩岸服貿協議通過背後的重要經濟因素,直到蔡英文前總統勝選、台灣資本回流之後,青年薪資才有好轉。即便如此,台灣年輕世代薪資在二○一七年後急起直追,卻離五十五歲以上「壯世代」落差超大。
此外,台灣所得差異也來自階級分化。
若我們將總所得拆成中間的受雇薪資所得、與右邊產業主所得這兩部分,可發現壯世代與中世代(一九六九~一九七八年出生)的收入都高,但受雇薪資世代差異較小,前幾個世代都糾纏在一起,而產業主所得是導致總所得差異擴大的主因,此外,總所得還有利息與地租,壯世代也最高,但崩世代的紅線收入在各種所得都最低。
數據分析顯示「壯世代」是台灣所得最高一代,而四十五歲以下到卅歲之間的「崩世代」卻收入偏低、最需要政府財政協助。然而從藍白兩黨提出條文來看,壯世代法案將政府資源投入最有錢一代,又補貼產業發展(產業主所得),使富者更富,恐怕會使世代分配與階級分化更不公平。
從台灣所得分配來看,我們亟需把公共資源投入青年一代。筆者建議,朝野各黨應該盡快協商提出協助青年世代成家、薪資與創業議題的整體措施,例如補助結婚、助孕或兒童課後班津貼等,或許能挽救一點低落的生育率,這才是目前台灣最急需的「世代正義」。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