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比人強,民進黨使用中華民國政府象徵符號,一則傳達了「台灣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核心價值,一則靠攏「當前讓所有國人團結的最大公約數」。(資料照)
國台辦稱:「賴清德當局」不紀念台灣光復,是典型的數典忘祖、民族敗類。陸委會回批:抗日戰爭中,中華民國政府及全體軍民付出無數犧牲奉獻,最終取得抗戰勝利,中共只圖擴大和鞏固自身勢力,對戰事毫無貢獻,沒有資格對中華民國說三道四。而朱立倫表示,沒有抗戰八年勝利,就沒有台灣的光復,沒有台灣的光復,也沒有七九年後民主自由繁榮的台灣。雞同鴨講,雞鴨似乎都忘了,所謂「抗日戰爭」,當時台灣屬於日本領土,台灣人民的國籍是日本。而「抗戰勝利」,實為盟軍擊敗日本,結束二戰,光復戰前的日本諸佔領地。
一九四九,中華民國來台灣。一九五○年三月,蔣介石在台灣「復行視事」總統職務。至一九五四,國民大會決議罷免代總統李宗仁,但台北國大已非南京國大。之後的蔣總統萬歲、萬年國會、中華民國萬萬歲,其代表中國的「合法性」,顯已名存實亡。中華民國與中國斷裂,無以再獲中國人民繼續授權,乃世所皆知的不爭事實。唯兩蔣,不甘「大陸淪陷」,年年誓言重返南京。直到李登輝,終於結束「動員戡亂」,不再「反攻大陸」,致力於「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
對立面,毛澤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中華民國已告滅亡。在「北京話」裡頭,沒有所謂的中華民國,只有台灣這個地理名詞。然而,冷戰結構下,西方繼續承認「自由中國」代表中國,直到一九七一聯大「排我納匪」、一九七九「美匪建交」。一九七○年代後期,中國文革結束,北京改以「和平談判」取代「解放台灣」。這一轉折,符合美國「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立場,時至習近平又往「武統論」修正。
「美匪建交」之產物,「台灣關係法」稱:「台灣」一詞將視情況需要,包括台灣及澎湖列島⋯,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以前美國承認為中華民國的台灣治理當局,以及任何接替的治理當局⋯。可見,雖然「美國總統已終止美國和台灣統治當局(在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前美國承認其為中華民國)間的政府關係」,其實,主要是將「中國代表權」由ROC轉至PRC,同時並沒有否認(不再被承認的)中華民國於台灣之存在狀態。台灣,不單是地理名詞。
一九八八,兩蔣時代謝幕。國民黨內主流、非主流之亂,國、民兩黨則合作修憲,「南京中華民國」過渡至「台灣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與中國本體進一步脫鉤。但李登輝執政下,國民黨外來集團念念不忘「中華民國及於全中國」。二○○四,政黨輪替再鞏固。二○○五,連戰領軍,走向「聯共制台獨」之路,漸至今日之「同屬一中、反獨促統」。他們的中華民國論述,核心重點已非與PRC爭正統,而是以ROC之名,合理化PRC繼承對台灣的主權宣稱。
二○○○,不僅發生了首次政黨輪替,也是中華民國的分水嶺。追求「台灣獨立」,民進黨長期論述,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流亡政府,並非台灣人民的「國家」。然而,除了內部台灣認同增強,外部環境並不友善。即使宣稱中華民國已告滅亡,北京仍視「去中華民國」正名台灣為「台獨行徑」,中華民國、台灣一虛一實皆不可,原因出在北京之一中原則論述,只容許「中國台灣省」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包括「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兩岸互不隸屬」、「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乃至國際所能接受的「維持獨立現狀」,都被北京定義為「兩國論」、「台灣獨立」。形勢比人強,民進黨遂使用中華民國政府象徵符號,一則傳達了「台灣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核心價值,一則靠攏「當前讓所有國人團結的最大公約數」。
於是,台灣內部出現一種特殊景觀,「藍色中華民國」反將「綠色中華民國」一軍,要求鳩佔鵲巢的民進黨,概括承受一一三年的中華民國,亦即「一中屋頂」下的中華民國。那樣的中華民國,不是「台灣的公約數」而是「兩岸的陷阱」!作為本土政黨,指向台灣正常國家,民進黨只能「拋棄/繼承」中華民國。換言之,最早追溯至一九八八兩蔣終結,更嚴謹是一九九一完成憲法增修條文、立委與總統由台灣人民賦與合法性,早已不能合法代表中國的憲法虛文,質變為合法代表台灣(台澎金馬)的民主實體。如此一來,「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才堪當「維持獨立現狀」的「公約數」。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