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結束,總統候選人川普勝選,共和黨在國會參、眾兩院取得多數席次,美國政治將邁入新的篇章,對全球情勢也將有重大影響。對於台海情勢,川普先前擔任總統時,已徹底翻轉白宮長年對北京的綏靖政策,升高抗中路線,與台灣關係也快速增溫。接任的民主黨拜登政府並擴大延續。未來的川普政府預料將會採取更嚴厲作風,對抗中共。至於與台灣的關係,選戰期間外界對川普的發言有諸多解讀或延伸,但誠如外交部長林佳龍在立法院答詢所言,美國基於「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依法確保美台關係及台海和平與穩定,「不管誰當總統,還是要依法行政」。
台美關係更上一層樓,我們可以有樂觀期待。但另方面,美選開打在我們社會隱隱作亂的各種「疑美論」,估計選後將步入高峰。國安部門近期預警,中共正試圖製造我方未能掌握美國選情的氛圍,經由裡應外合,協力者再散播民進黨政府未有效掌握美國選情、台灣在美國大選淪為棄子、美國政壇不重視台灣議題等論點,以及美選之後國際情勢將不利台灣等內容。閱聽大眾不難從紅統媒體、政論節目、社群媒體等路徑發現這些「熟悉」說法。加上日本國會近期改選,自民黨未能過半,日本政情趨向不明朗,而美國也因政黨再度輪替,新任總統要到明年一月二十日就職,新政府重要人事調整也因國會聽證而拉長時間,美日這段政治空窗期,甚至出現中共將趁機尋釁、對台不利等說法,進而聯繫此前的押錯寶、淪棄子等敘事。
相關敘事縱然邏輯自相矛盾,還與實際的國際情勢悖離,但透過散播,則配合北京對台灣發動認知戰,動搖民眾對政府因應外部變局的信心。事實上,川普不可預測性的風格,對已然經濟下滑的中國,一旦遭受更大的貿易重拳,勢必雪上加霜。習近平試圖「攪爛一鍋粥」,只要周邊印太國家,各自內部不穩而自顧不暇,就是北京繼續挑釁的形勢大好,或好好應付未來川普政府的新出招。
同樣,基於外交與內政的連動關係,只要台灣朝野持續互鬥,北京就能好整以暇地分化我們社會,讓我們的政府無法專注應處對岸的侵擾。只要台灣內部對外態度相異,將助北京操作大外宣,也使民主友盟與台灣的關係難以深化。而川普的單邊主義作風,北京也布局瞄準歐洲、印度及澳洲等主要民主國家,讓其未來與美國的對中政策不同調,突圍整體的抗中力道。
中共這套對台伎倆,從今年初台灣大選,更見明顯操作。由於台灣立法院,國民黨團加上民眾黨團的席次過半,遂成北京統戰的重中之重,在立院會期繁重期間,國民黨團總召硬要率三分之一黨團成員赴北京見高官,負責操盤對台工作的政協主席王滬寧因此「肯定」說:不容易,很有誠意、有意義。被美國媒體紐約時報評價是中共意識形態「國師」的王滬寧,近年工作重心在強化對台的影響。而王的手法,早在學者階段赴美參訪後,寫下了「美國反對美國」一書就已確立。該書細數美國各種矛盾,凸顯中共治理中國的「優越性」。而從該書的書名,另隱含北京對美的介選手段。美國聯邦資安機構選前即說,大選期間假訊息數量的確「前所未見」。現在,王滬寧也對台操弄「台灣反對台灣」,催化對立。中共要稱霸國際,必然擴大利用民主的言論自由環境以加劇內部裂痕,達至「民主反對民主」終極目標。
我們立院今年二月開始亂象,更看出北京的圖謀。立法院第一會期藍白聯手通過國會擴權法案,侵犯並凌駕其他憲政機關。這些主要內容,憲法法庭已直接宣告違憲,打回原點。但在野立委第二會期仍持續作亂,進一步修法癱瘓憲法法庭,強行通過爭議法案或決議,搶奪行政部門預算編製權。昨天立院財委會更強行通過財劃法修法,再度升高朝野衝突,並拿走政府對於國防經費的預算分配。這除了弱化國家安全,對台美關係而言,川普陣營已表示台灣應更提高國防支出,我們國會的反指標,勢必帶來負面效應。川普昨在勝選感言中矢言「讓美國再次偉大」,可預見未來的川普政府在外交、軍事與經貿作為將更為強勢,我方因應作為也必須因勢利導,例如提高貿易投資與軍事採購的量能,掌握利基,迅速調整並就位,承擔堅定民主夥伴的一員,台美未來四年,不必唱衰看壞,絕對能造就一番新頁。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