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疑美論」的虛與實

AIT處長谷立言近日表示,與他上次在台擔任AIT副處長(二○一八至二○二一)期間相比,這次任期聽到較多有關「疑美論」的辯論,讓他感到有些意外。四個多月前,他的前任孫曉雅則稱:適度的懷疑在民主社會是好事,「疑美論」是一個細緻的問題,美國不會要求盟友盲目追隨,並遵循美國的所有指示。但她也說:有人刻意的訊息散播,意圖去混淆台灣人民,對於美國目標和意圖造成混淆,這種懷疑的態度是有問題的。兩任AIT處長都感受到,「疑美論」在台灣甚囂塵上,可見這個問題不可忽視。

二○二一年五月底,台灣疫情延燒。柯文哲嗆聲美國:「萊豬也吃、軍火也買了,啊所以勒?死十一個不算多?」「(美國疫苗)台灣不在優先順序上,我非常清楚。」結果,美國贈予台灣的莫德納疫苗,六月二十日下午抵達桃園機場。時任AIT處長酈英傑偕陳時中接機,「疑美論」被當頭棒喝。此外,拜登政府任內,十七度對台軍售。拜登本人還多次公開言明:若台海發生前所未有的攻擊,美軍將出兵協防台灣。然而,「疑美論」卻在他的任內升溫。初步分析,拜登政府挺台力道增加,散播「疑美論」者也更加賣力,以抵消台灣人民的對美信賴。但,這並不是「疑美論」的唯一起因。

首先,中國武力脅迫、圍台軍演,常態化,全天候。為此,美國增加對台軍售,但在台灣周邊缺乏維護台灣安全的行動。解放軍天天來,美軍艦偶爾路過,再加「發言人式」關切,鮮明對比大家看在眼裡。其次,藍白陣營疑美挾雜反美(妨礙統一、干涉內政、抗中棋子、戰爭馬前卒),不難理解。值得注意者,本土陣營也有疑美心理(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挑戰一中原則、限制高階官員往來),出發點不是懷疑美國不幫忙,而是有些地方幫的忙不夠。再則,中國在台灣議題咄咄逼人,美國顯得息事寧人,唯恐「刺激」其「核心利益」,一旦習近平鋌而走險、軍事冒進,台灣能預期美國怎樣的回應速度。再說,戰略模糊效用貶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還沒阻下習近平野心,卻先嚇到台灣人民。最近有個因素,也是個新變數。中國侵台風險持續上升,競選中的賀錦麗、川普卻三緘其口,從拜登的明確表態退縮,雖然選後執政才見真章,但一道陰影已浮現眼前。這也令人擔憂,四年前以來,美國式民主陷入混亂,會不會影響美國承擔國際責任的意願與能力。

粗略分類,「疑美論」,至少有兩種,一是「親中疑美論」,一是「本土疑美論」。「親中疑美論」,以美國為假想敵,只是總體反美的一個環節。國民黨人之疑美,一九四九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對內戰潰敗的蔣介石落井下石,以及,一九七九卡特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七小時前才通知蔣經國,早已深埋不信任的種子。如今,國共同謀統一,反對外國干預,「疑美論」乃舊恨新仇綜合併發。至於,「本土疑美論」,性質恰好相反。一九八八,兩蔣時代結束,台灣人李登輝繼位,揭開本土化、民主化序幕。一九九九,李氏以「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論述台海現狀。二○○○,首度政黨輪替,陳水扁更進一步,「台灣跟對岸中國一邊一國」。結果,李、扁先後遭到美國連同中國「伺候」。及至小英政府,凜於前車之鑑,八年「維持現狀」、「得到支持不冒進」。目前看來,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在這方面似將「蔡規賴隨」。台灣面對中國戰狼,固需行穩致遠的戰略耐性,但從李、扁到蔡、賴的轉折,也透露出美國對台政策,已不符民主化三十餘年所激發之國家欲求。「民主天花板」難免令人納悶,美國口中的普世價值,難道不適用於台灣?

其實,對美國而言,「親中疑美論」不足畏,「本土疑美論」才堪憂。二○一六以來,本土政權拒絕九二共識、同屬一中,WHA仰北京鼻息,收回發給親中馬英九政府的入場券,即為鮮明一例。美國帶領民主國家,為台灣仗義執言,但扭轉不了形勢。美國帶頭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系統」,對比北京無所不用其極的杯葛,自然令人點滴在心頭。但老實說,二○二四不是一九七○年代,台灣人民要的是「正常國家」、「國際體系正式成員」!假使美國帶頭扭轉國際風向,致力於台灣人民這種願景,即使未必一蹴可及,台灣人民也不致「疑美」。然若仍是以「一中政策」自我設限,僅限為「非國家地位」的台灣發聲而徒勞無功,「相信美國」的社會意識恐怕會七折八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