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不談「民主」 奢談「對話」

國民黨談兩岸對話,談統一目標,偏偏少了「民主」的關鍵詞。(資料照)國民黨談兩岸對話,談統一目標,偏偏少了「民主」的關鍵詞。(資料照)

海基會稱,「九二共識」已經過時,歡迎中方來談「二六共識」,國台辦回以不必另起爐灶。另,聯合利劍圍台軍演,平潭牛山島實彈射擊,有民進黨市議員提案,要求停辦二○二四雙城論壇。蔣萬安則強調:兩岸關係越緊張越需要溝通跟交流。「獨」要講民主,「統」更要講民主。九二共識,毫無民主可言。偏偏,時下的國民黨,尤其馬英九、朱立倫呈現的國民黨,在台灣打著民主反民主,卻與中國專制統一相向而行。

威權時代,聯合國「排我納匪」,美國捨ROC就PRC。蔣經國的圖存之道,僅剩革新保台,把「反攻大陸」的政權正當性轉移到「經濟奇蹟」。革新保台,令小蔣在風雨飄搖年代,力抵本省、外省聯合的黨外運動挑戰,「增額」選舉屢戰屢勝,穩住「萬年國會」之「法統」。與此同時,小蔣深知,不分本省、外省,經過國民黨長期宣傳,台灣人民都抵死不從中共一黨專政,所以重新建構「反共戰略」:從軍事反攻改為政治反攻。其一,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向所有本省、外省人民掛保證,不會與「共匪」私相授受,讓紅潮淹沒台灣(台澎金馬)。其二,堅守民主陣容,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換言之,向台灣跨族群承諾,不會將大家推向「紅色中國」。小蔣的接班人李登輝,不愧為經國學校的學生,「國家統一綱領」,目標設在「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這就讓台灣人民放心,而北京陷於被動。

於今回顧,兩蔣時代結束,台灣的政治、社會心理,大體上還是沿著兩蔣路線走,只是,多了一種民主欲求。李登輝推動本土化、民主化,在黨內外來精英的壓力下,距離他執政後期的「兩岸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還很遠。經濟這一塊,跑得更快,從中小企業開始,爭先恐後錢進中國。而一九八九,天安門六四屠殺,令兩岸關係、台灣的中國觀瞬間降溫,雖然企業界的錢進中國熱情不減,連許信良也提出「大膽西進」主張。王永慶的海滄計畫,李登輝的戒急用忍,預示後來政治、經濟之互相角力。

似乎,台灣不少人是健忘的。此所以,二○○四的牽手護台灣,獲得廣泛的響應,仍不妨主張「同屬一中」的國民黨佔有國會優勢並執政。台灣的兩黨政治,藍綠輪流執政,北京也就壓寶國民黨,後來增加民眾黨,而拒絕與民進黨往來。國民黨的穩定支持,不僅由於「鐵票」,還有「厭戰」的社會心理。如今,隨著國民黨在野長期化,更加仰賴北京之奧援,其政策主張能否繼續獲得主流民意支持,有待觀察。可以確定的是,北京對台灣、中華民國的機艦脅迫、戰狼外交,國民黨若仍「相信習近平」,圍台軍演學舌北京「賴清德是試圖挑起戰爭的人」,對其選舉競爭恐怕難以正面期待。年初大選,國民黨寄望藍白合卻落空,除了細部的策略失誤,其所傳達的最大訊息在於,國民黨的反獨促統路線,連它自己也失去獨力贏得執政的信心了。

藍白國會之亂,賴清德靠攏中華民國。國民黨的回應,著重強調它的中華民國是面向統一的。國民黨所忽略的一點是,許多人接收到賴所凸顯的,反而是民主面向,台灣未來要由二三○○萬人決定。「中華民國統派」,終極目標是把中華民國、台澎金馬鎖進對岸的一黨專政,偏偏香港被國安法二度回歸的恐怖,當下依舊是現在進行式。老實說,國民黨即使要堅持「中華民國統派」立場,也要給台灣人民一個「未來民主中國」的想像,才「騙」得到選票。已經沐浴在民主生活,生下來就是民主公民,台灣人民怎能忍受逆流至「姓黨」年代?以往,從兩蔣到李登輝,「自由中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北京當然是聽不下去,但至少台灣人民聽了放心。

統、獨是台灣的基要議題,並非有人所謂的假議題,因為它在高層次選舉,總是產生決定性作用,二○一八至二○二○,二○二二至二○二四,大家記憶猶新。而與統、獨議題相關,是不同政黨對兩岸對話、中國前景的不同看法。至於民意,公約數日益明顯:只要中國一黨專政,不尊重台灣民意,兩岸便難啟有效對話。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統一,一如香港,終非台灣人民所期待。國民黨談兩岸對話,談統一目標,偏偏少了「民主」的關鍵詞,無乃政黨競爭自陷於劣勢。民眾黨,何嘗不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