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中國經濟回春只是一種奢望

中國深滬、香港股市,近年低迷不振,尤其港股從領先台股最高近兩萬點,到落後台股近六千點,與全球資本市場一片欣欣向榮、頻創新高的景象,形成強烈對比。中國在九月二十四日祭出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的救市措施,預估為股市、房地產注入約四.六兆人民幣。中國股市受此激勵,兩週時間上漲逾兩成,港股一度重新超越台股,但隨後皆陷入盤整。加上中國近日公布第三季經濟成長年增率為四.六%,雖略高於經濟學家的預期,但中國GDP成長約在五%,不復往昔榮景,似乎已成新常態。在基本面衰退下,中國為資本市場打了強心針,帶來股市大反彈,反映的是經濟回春,或者只是股市下挫過程中的「死貓跳」?值得深入探討。

中國經濟在習近平主政後百病叢生,成長率急劇降速,有如「失速列車」,引發是否淪入日本「失落三十年」覆轍的爭論。一九八○年代,日本經濟處於高峰,被譽為「日本第一」,經濟實力看似可能超越美國,但過熱的金錢遊戲帶來泡沫化危機,從此經濟成長停滯,房市、股市急劇下降,日股最高點與最低點竟相差三萬點,可見修正之嚴重。近年,故首相安倍晉三提出「改革三箭」,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與結構改革。此一政策歷經十二年,各任首相大致遵循「安倍三箭」精神,始有績效產生,日股最近甚至突破歷史新高,站上四萬點新高,日本經濟顯然有了轉折向上的明顯跡象。相對的,中國經濟近年卻下滑不止,部分學者認為係罹患與日本相同的「資產負債表衰退」病症,預測可能步入經濟失落三十年覆轍。尤其,中國從二○○八年以來,提振經濟的措施多屬貨幣政策範疇,也就是向資本市場大撒幣,期待增加流動性,活化委靡不振的股市、房市。但這些措施只有短暫效果,卻可能製造出另一波的金錢遊戲,使資本市場再度面臨崩壞慘狀。

另外,這些年來中國政府的補貼政策,根本不是結構改革,而是將資金挹注在其所欲扶植的產業,一般民眾並未受惠,因此產生兩大負面效應。一是對產業的龐大補助,造成中國企業不必顧慮成本問題而大幅增產,形成嚴重產能過剩,卻因國內消費不振,只能以低價向國外傾銷,嚴重衝擊歐美國家的產業,紛紛以提高關稅反制,成為近年貿易戰的癥結。美國官員一再指責中國的補貼導致產能過剩,美國必須透過「堅定且針對性」的關稅來對抗,以保護美國具有戰略意義的工業,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在這個背景下,即將卸任的拜登總統在九月底,根據懲罰性的《三○一條款》,大幅提高中國進口商品關稅。加上意圖重返白宮的川普是美中貿易戰的發動者,顯見美國大選之後,無論民主黨或共和黨何者勝出,抗中的基調應該不會改變。而歐盟對中國的低價傾銷同樣反應強烈。歐洲央行前總裁德拉吉日前發出警告:歐盟若持續各自為政,不能有力回應中國產業競爭,未來歐洲恐淪為「工業博物館」。在歐中對抗中,汽車產業將是焦點。根據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調查,從○九年到二三年間,中國政府對電動車產業的補貼已高達二三○九億美元,使得歐洲的汽車業大受打擊,因此,歐盟成員國無畏中國的反制,於十月四日表決通過對中國電動車徵收最高達三十五.三%反補貼稅。可見中國低價傾銷,已是歐美國家的切身之痛,貿易戰將由美中對抗擴大為全球性規模,使中國成為全球自由經濟體的公敵。

再者,政府補助不及於一般庶民,即使在疫情期間「封城鎖國」的惡劣情況下,仍未對民眾有實質的補貼,乃是民間消費低迷的重要因素。而中國過去得以快速成長,本質上是「債務驅動」模式所致,但此一型態終必難以為繼,中國經濟轉型或解決困境的正確藥方,在於仰賴民間消費力的提升,才能使經濟成長的成果化為生活品質的改善。而經濟基本面的轉型與改善,應是鼓勵企業的創新研發,而非一味補貼,只追求量的成長。可惜的是,中共治理下的最大創造力,不在產業內涵的提升,而是創造諸如「新質生產力」之類的亮麗口號,替習近平的錯誤經濟政策塗脂抹粉。

總之,所謂「九二四救市措施」,因為向金融市場注入龐大資金,必然產生激勵效果。但這只是短期效應,若沒有進行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下滑恐將成為長期趨勢。然而,習近平主政下的經濟政策與路線都不是改革,反而是大倒退。例如「國進民退」,形同抹殺最有生產力的民間企業,而將績效不彰的國營企業變成經濟的主體;此外,黨對企業的控制力道亦大大強化。習近平的經濟政策有如毛澤東「土法煉鋼」、「自力更生」等民粹路線的復辟。尤有甚者,習近平被塑造成英明偉大的領導人,不容任何異議與質疑,在此情況下,中國經濟不再下挫,已是萬幸,要談復甦,簡直是一種奢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