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教師荒 師資培育失調是主因

◎ 張惠博

教師節前夕,執政黨立委范雲邀請各教師工會及家長團體共同舉行記者會,指出近十年中,每年取得教師證後,擔任正式教師及公立學校代理教師的比例,從六九.一%下滑至五七.五%,因而要求教育部務實面對問題、確實研究、提出解方。面對如此數據,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年輕一代,有其專長,也能瞭解自身特長,包括知識、技能、能力與特質,並做出選擇。憂的是,何以費時取得的教師證,卻在最後關頭放棄?此一問題,應有其根本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的師資培育,大抵上,皆從學生進大學即開始培養,優點是,大學四年,學生除了修習學科專業之外,也修習教育部訂的師資培育學程,這就是所謂的師資生。這些師資生更被認為是能早早決定以教師為職志的一群,求學過程,也會開始為來日的教育工作做準備。然而,現實環境是,大學畢業後,正式教師甄試,並非想像中的容易,一次甄試,即能成為正式教師者,比例並不高。代理教師的角色與地位,又與其初衷相去太遠。因此,當有其他選擇時,自然棄教職而去。

美國的師資培育,常由各州指定某些大學負責,且招募學士後的學生,在碩士階段予以培養。換言之,在規定的期程內,學生除了完成師資培育學程,也能獲得碩士學位,並完成相關的檢定考試,取得教師任用資格。畢業後,當有極高比例會從事教學工作。何況,在進入師資培育學程之前,不僅學生已做好準備,師資培育系所,對於擬進入學程的師資生,皆曾進行面談與瞭解其成為教師的可能性,即所謂的計畫栽培,輕忽不得。

反觀我國的師資培育,多在大學階段培養,若以興趣與能力發展的觀點而言,似嫌太早,甚且,有更多的大學生,當年其就讀的大學,並未開設師資培育學程,縱使有意擔任教職,也苦無機會。因此,恢復「學士後師資培育」學程,有其必要。或許,識者會說,目前儲備教師已經太多,怎能再開設學士後師資培育專班呢?關鍵問題即在此,蓋因大學階段所培育的師資生,從事教職的比例已大幅降低,何不適度減少職前師資培育的數量,並酌量改由學士後師資培育專班加以培養。另外,這些學士後師資生,他們有累積數年的職場工作經驗,甚至,有些還曾到國外唸書,兼具學科與外語能力,倘有機會完成師資培育學程,會是非常適任的中小學老師。

(作者是彰化師範大學前校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