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經偉
曾經看似「台派」的藝人,譬如參與太陽花運動的吳慷仁,也「歸去來『西』」了,張晉豪為吳慷仁緩頰一句「台灣演藝環境越來越差」,然而,李多慧、安芝儇…相繼來台發展,乃至入籍我國,又該怎麼說?顯然,KPOP的「藝」與台灣藝人的「藝」,兩者相去甚遠。於是同一座島嶼,有人「安心此處即吾鄉」,有人卻「回首向來蕭瑟處」。
KPOP的「藝」主要是賣「視覺」:美姿美儀的藝人、璀璨華麗的MV、整齊劃一的舞步…,假設我們閉上眼、只用耳朵聽、肢體不隨節奏律動,那麼KPOP的精彩程度肯定會下降。但這或許正是韓流席捲全球的關鍵:就算外國青少年不懂韓語也無礙,只要是喜歡蹦蹦跳跳、喜歡自己像顆亮眼的星,就容易踏入韓流的坑。
而台灣藝人最會賣什麼「藝」?答案是賣「話」!綜藝大多是談話性節目,戲劇的「對白」成份厚重:Robert McKee《故事的解剖》指示編劇應「只呈現,不明說」,韓劇、日本動畫、台灣鄉土劇三者,就數最後者最不遵守這項指示,所以鄉土劇再長壽,觀眾也能隨時切入,隨看隨懂,因角色台詞自會頻頻解釋劇情脈絡。
因而,賣話的台灣藝人,若渴望增加收入,只怕早晚靠向「話」最接近的中國市場,但這市場被中共政權牢牢把關,「內地」遂成通關密語、壓過藝人們曾經很台的表態。賣舞藝、賣造型的韓國藝人,就算遭中國「限韓令」也不必聲明道歉,轉身投向其他各國,繼續盛裝共舞即可生活。
有業務經驗的讀者必知:說話的「語速、聲調、語氣」其實都比「內容」更具影響力,無怪Robert McKee建議劇本「不明說」。願台灣藝人們發展多樣才藝,才有可能如KPOP般縱橫四海,若能如此,不管台海局勢如何,都無須擔憂自己沒市場。
(作者是清大歷史碩士、中學歷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