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印太戰略下的美台軍援

◎ 宋磊

根據美國「國防新聞」(Defense News)報導,美國總統拜登近期可能簽署新一波的對台軍援,合計金額約五.六七億美金(約新台幣一八一.三億元),包括協助我國訓練反裝甲飛彈、肩射型防空飛彈、無人機等裝備操作,堪稱史上最大筆的軍事援助,背後與當前的美中關係、區域情勢有密切關係。

目前的美中關係,兩強對抗、競爭的國際結構已經「固化」。所謂固化意指該結構不會輕易出現過於意外的變化或更動,在此基礎上,美國基於霸權地位維持,及嚇阻解放軍可能的向外擴張,美國政府除強化台灣在不對稱作戰上的能力,位於「第一島鏈」的國家,包含日韓菲澳等國,也持續在國防政策上與美合作,全力達成以美為首的多邊主義共同嚇阻、圍堵解放軍的擴張。

從印太地區來看,美國持續推動區域自由、開放與繁榮的理念,希望透過強化親美的硬實力,達到與美軍在武器裝備上的通用性,並且透過聯合軍演達到區域內的國家,熟悉美軍的指揮、管制、作戰與通訊等技巧,應付未來情勢變化。

從台灣角度來說,美國軍援已非首次。在冷戰時期,因當時雙方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同樣在當年軍援我國戰機、軍艦、戰車及其他相關軍武,種種做法均讓台灣維持自我防衛的能力,同時也是建構出嚇阻解放軍進犯台海的實力。

從冷戰時期到目前的「冷戰二.○」,美國軍援台灣固然與自身的國家安全、利益有關,但當目前台美雙方的安全與利益有所牽連時,我國身為小國自然能從中獲得國防安全上的利益,這時台灣應把握此機會,藉機「改善、提升」自身的國防實力,並在硬實力的建構中,增強自身實力才是確保安全的基礎。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