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不只是環保理念 減碳已是現實的經濟問題

◎ 林逸民

過去台灣爭論能源問題往往只圍繞在擁核與反核,其實在台灣的用電占比中,核能從來不曾佔多數,台灣電力主要來源還是火力發電,也就是燃燒化石燃料,不論燃煤或天然氣,都會產生二氧化碳。

台灣身為工商國家,台積電為首的許多企業出口全球,以人均碳排放量來說,在全世界排名前茅,但台灣人口畢竟僅二三○○萬,在全球總碳排放僅占○.五七%,再怎麼減碳,對世界幾無影響,因此過去台灣各界對減碳,僅止於個人或個別企業在價值上的認同。

近年出現全新挑戰,歐盟及許多歐美企業高舉供應鏈也須淨零碳排,要求供應商須使用綠電,情勢大變,過去減碳是純粹的價值認同,如今成為現實的經濟問題,沒有綠電,就沒有訂單。

這導致歐洲國家對核能的態度有所轉變,因為在全面使用綠能之前,其中的缺口,先讓不必燃燒化石燃料的核能來撐一陣子。但歐洲度過陣痛期後,最終仍會重回反核立場,所以核能終究不是萬靈丹。

台灣正積極發展綠能,太陽能、風能都有相當進展,未來還能開發地熱、海洋能源,並引進日本積極發展的「地下帶水層蓄熱」作為儲能方式等技術。另一個解決方案的想法,是將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捕捉收集,不排入大氣,稱為碳捕捉,將它注入地底等方法,稱為碳儲存,但純粹儲存不具經濟效益,也可能洩漏。

台灣不僅是半導體大國,過去也是化工大國,以化工的想法,二氧化碳應可作為原料,化合重新產生各種可利用的化學物質。

另一方面,氫的利用是輔助綠能的重要環節,氫燃料電池車可補純電動車續航力的不足,也有以氫或氨來取代航海燃油以減少航運業碳排放的想法,氫的來源也是化工範疇。

維繫國家能源安全,同時滿足歐美對供應鏈減碳的要求,是台灣必須嚴肅面對的重要議題,這也是為何賴清德總統特別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筆者任理事長的福和會在七日舉辦「福和會二○二四能源暨零碳論壇」,廣邀學者專家討論,全民一起為這個重要習題找出解答。

(作者是福和會理事長、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