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國民黨的「再中國化」

反對「去中國化」,積極「再中國化」,通常簡稱的國民黨,就是「中國(的)國民黨」。所以,它總是從「中國」來看台灣前景。(資料照)反對「去中國化」,積極「再中國化」,通常簡稱的國民黨,就是「中國(的)國民黨」。所以,它總是從「中國」來看台灣前景。(資料照)

馬英九用筆名「馬辦」表示(「不是馬的意見,但馬會有相同看法。」):一定會建議盧秀燕參選黨主席,因為,前兩次大選,韓國瑜、侯友宜都不是黨主席,因此在選務、黨務運作難免有扞格。「馬辦」稱,國民黨黨章、政綱都支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既然叫中國國民黨,卻不敢聲援黨內立委說我們是中國人,這就是國民黨的困境」。但有論者苦口婆心:若盧秀燕接下黨務,深藍與本土、統獨路線等問題,將會提前被迫表態。二○一六至今三次大選,尤其是二○二○、二○二四,該黨原來都手握好牌,但硬是把好牌打到輸。旁觀者清,輸就輸在路線不對。

其實,國民黨早已沒有路線之爭。朱立倫已向習近平表態:近年來在民進黨執政下,採取去中、反中政策,改變兩岸現狀,造成兩岸形勢險峻,使兩岸人民極度不安。朱立倫定調:兩岸人民同為炎黃子孫,深盼今後(國共)兩黨在「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基礎上,求同尊異。而北京官方媒體,自然漏掉「求同尊異」四個字。中國(的)國民黨,也很識相,「尊同」而不敢「求異」。他們避免把ROC與PRC相提並論,「ROC與PRC互不隸屬」,也成了十惡不赦的「新兩國論」。

中國(的)國民黨,向一黨專政中國的返祖現象,堪稱台灣民主化的逆流與暗潮。蔣經國晚年,啟動政治改革、拔擢本土人物、萬年國會增額代表,不論動機為何,都產生本土化的效果。於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性質上是婉拒統一、革新保台的措辭,他對蔣氏政治遺產的想像,「我也已經是台灣人了」,表現了更多的內心認知。解釋蔣經國的未來願景,最有解釋力的莫過於,眼見健康每下愈況,他選擇李登輝作為接班人,令「中華民國本土化」繼續走下去。也許,後來的李登輝路線,蔣經國未必完全同意,但批判李氏背叛蔣氏者,至少比李氏不了解蔣氏的初衷。李氏對蔣氏,幾乎不曾口出惡言,相當照顧蔣氏後人,堪稱蔣李路線有其承先啟後的旁證。

連戰以來的黨主席,一個接一個清洗本土化路線,爭先恐後把實質獨立的中華民國、台灣往國共內戰結構內捲。台灣的民主化,在此產生一種荒謬感,即,曖昧的南京憲法及增修條文,保障了他們「為中國捍衛中華民國」的言行,反倒是,本土政權「為台灣捍衛中華民國」,遭國共同聲指責為數典忘祖之「去中國化」。外來政權執政時期,該黨在台灣建立的盤根錯節組織,以及國家機器中的潛在勢力,確保他們在民主選舉的基本盤。故而,他們也心安理得地反本土化,並期待來自對岸的協力,在劇烈變動的民意流水中,等待本土政權翻船的機會。二○○八,他們如願以償。二○二四,本土勢力贏得驚險。

後李登輝時代,中國(的)國民黨,競逐大位者,已無本土意識。馬英九,朱立倫,洪秀柱,韓國瑜,中華民族魂且日益增強。江啟臣將「九二共識」視為「歷史描述」,國共兩黨都「消化不良」。這種趨勢,明眼人都看得出,不利與本土勢力爭奪支持。但,該黨則另闢來自對岸的協力。外力介入,該黨的本土路線,乃進一步遭到扼殺。國共有志一同,絕不容許再出一個李登輝。而這,似乎是等待侯友宜的命運。二○二○,韓流覆滅。二○二二,小英號觸礁。一時之間,藍營最大諸侯侯友宜動見觀瞻。不過,當仁不讓的諸侯,卻被某種詭異的設計,以及藍白合的操作,捲入消耗能量的過程。終於,侯被迫表態: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人氣渙散,飲鴆止渴,侯原來的本土想像,也就煙消雲散,加上戰鬥藍副手,只能勉強保住藍營基本盤。設計者,做掉本土可疑者,贏得立法院,推進既定的政治議程。

反對「去中國化」,積極「再中國化」,通常簡稱的國民黨,就是「中國(的)國民黨」。所以,它總是從「中國」來看台灣前景。一種可能是香港模式,由北京扶植上位,隨後任由老共擺佈,強渡和平統一。一種可能是民選獨裁,白俄羅斯,委內瑞拉,越來越多國家,從民主倒退至威權,選舉形式雖然保存,已無公平可言,人民的選票,形同被沒收。此所以,過去本土政權執政八年,獲得民主世界普遍讚譽為典範,台灣人民仍不可掉以輕心,每一次大選都要為確保下一次大選而戰。新興民主國家倒退嚕之例頗多,台灣一旦蹈其覆轍將萬劫不復。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