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政治僵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朝野全民集思廣益,重構一個與時俱進的憲法架構,令憲法跟民主同步成長。(資料照)
「國會改革」乎?「違憲擴權」乎?藍白聯手通過的修法,憲法法庭十九日裁定,做出暫時處分的判決。判決出爐,當然不是紛爭的結束。朝野如敵,互相討伐,對國家毫無正能量可言。站在人民的觀點,不論最終結果如何,頭家才是真正的輸家!二○二○以來,安度新冠疫情,經濟穩定成長,國際形象大受好評。國家與個人類似,也有時運的變化。如果錯失良機,下一個幸運之神,不知道何時才會再現。
十八日,一項公投提案:「您是否同意,民國九十四年次(含)以後出生須服義務役之役男,尚未服役者,義務役役期為四個月即可,無須至一年?」幸而,中選會決議予以駁回。這種公投提案過關,力挺台灣的夥伴一定傻眼,台灣到底是誰的家?日前,曾擔任川普白宮國安顧問的歐布萊恩坦言:台灣人民若自己都不想保衛台灣,那我不可能比他們更關心台灣,派我兩個正在美軍服役的女兒去保台。確實,中國武力威脅迫在眉睫,我們內部卻兩極對立,甚至有人散佈失敗主義,若令有心幫忙的夥伴產生「為何而戰」之惑,豈止笑話。
大敵灰色侵擾、法律戰之際,於外,攸關台灣安全至重的美國,進入大選的最後關頭;烏俄戰爭消耗戰即將兩年半;以哈衝突又另闢戰場。凡此,無不對變化中的地緣政治,產生加速作用。於內,民進黨執政,藍白主控立法院,雙方只圖二○二六、二○二八,從而,執政者施政受阻,在野者國會獨裁,構成一副令人擔憂的險狀。台灣民主之亂,當局者迷,各執一詞,對支持者情緒動員。最後,只能訴諸衝撞。衝撞的結果,勝利者也一無所獲。誠然,國會需要「改革」,但所謂的國會改革,必須建立在憲法改革的基礎,否則,可能流於「反改革」。新興民主國家,民意鐘擺、政黨惡鬥、威權返潮、外力介入,民主倒退之逆流,每每因此滋生。
目前的朝小野大,已經衍生憲政運作問題。長此以往,空轉四年,若釀成民主慢性病,將是台灣式民主的長期危機。近半年來,從國會到憲法法庭的朝野攻防,實宜積極思索根本解決之道。朝野以對話代替對抗,比有人奢談的兩岸和解,更為優先。而朝野對話,完善遊戲規則,不失為可選擇的起點。目前,朝野各握行政權、立法權,而現行的「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前者在威權、內戰期間制訂,不符權力分立、有效制衡之處甚多;而後者,在民主改革的倉促之間,實用主義的權宜思考掛帥,又有無法重新制憲的限制。覆議不成,行政院長不必辭職。立法院不提不信任案,總統亦無由解散立法院。釋憲,罷免,只是緩兵之計、情緒發洩,無助於走出今天的政治困局,朝野全民只能等下一次大選。
暫且不談困難度更高的制憲。這次大選期間,藍白合甚囂塵上,高倡聯合政府、內閣制,這些都需透過修憲才得以實現。然而,大選結果揭曉,藍白輸掉總統,佔有國會過半席次,卻閉口不談修憲,一味利用過半席次修法,剝奪其它憲法機構的權力,將立法院擴張為獨大憲法機構。暫時處分之後,還有釋憲結果,但那恐怕也是無言的結果。如果僵局無法解開,我國的民主活力,恐將轉為負能量。可行之道,莫過於朝野共議修憲,不論總統制、內閣制、雙首長制等,皆可從長計議,且以三權分立的原則,確立行政、立法、司法的權力範圍與制衡機制,取代權責不符、助長人治、舉世唯一的五權憲法。有人質疑,政黨、政客各懷鬼胎,合力修憲談何容易?這就是我國公民成熟度的檢驗了,憲法架構是權利義務的契約,身為頭家的人民不是局外人,反而應當扮演促進動力。否則,有怎樣的人民,就有怎樣的政府、國會,那是恥辱的標記。
憲法架構是民主之所繫,而其主體乃是人民意志。台灣民主快速發展,但已二十年無修憲之舉。目前的政治僵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朝野全民集思廣益,重構一個與時俱進的憲法架構,令憲法跟民主同步成長。其目的,絕非為特定政治勢力、既有大黨、意識形態而量身打造,反倒是,要為台灣的民主邁向成熟提供安全軌道,尤其是,在國家面臨急迫威脅時刻,得以最有效地凝聚人民意志應付危機。我們期待新的憲法架構,足以擔當充分有效溝通的公共平台,確保理性對話、獲致共識,激發符合民之所欲的最佳方案。政治是從現實出發、追求願景的過程,甚盼朝野領袖,拉高政治家的眼界,預見自己的歷史背影。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