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俐雯
近年政府花費大量公帑委託民間廣設公辦民營托嬰中心,但收托量能卻沒有因此提高,主要原因並非是機構量不足,而是人力嚴重缺乏,更遑論有家長反應公辦民營托嬰中心針對中低收入戶或身心障礙兒童送托有限額,使得有需求家庭更無處可托。
托育人員大量退場,身心俱疲是什麼原因造成?當繁重的文書工作以及高道德標準的期待壓力下,幼兒的受顧權又在哪?兒童照顧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是一種購買性的服務,而非是具專業的教育工作,這樣的現象取而代之的就是被包山包海的要求,當幼托人員被不當對待時,又如何能期待幼兒的照顧能提升?
政府帶頭將幼兒照顧工作商品化,無論對錯顧客至上的服務,要求迎合家長與稽查評鑑不同人員對服務的期待,發展多樣性的課程及活動,重複且流水帳式的拍照與記錄…都使得托育現場第一線人員需要付出更多時間、心力來滿足不同對象,非專業照顧工作等需求。
針對托育產業人力缺口,政府應理解有證照不代表一定會從業,有人考照是為了照顧親人子女,更有些人考完照後發現工作內容與想像不同,然而,現階段政府未能具體掌握實際執業人數,以致缺工嚴峻無法預先防範。
要補足人力缺口,除了應比照教育部採比例讓大學非本科系畢業者及完成「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訓練實施計畫」七學分、一二六小時訓練者,擔任助理托育人員。另應讓「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相關科系對照表」內相關科系畢業者,及相關科系畢業之外籍生擔任托育人員。
(作者為社會福利專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