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雅瀅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表示:台灣應在能源政策上比照瑞士,將核能做為基載電力。
惟查,瑞士國會2023年通過「以再生能源為基礎來維持電力供應安全」的法案,並在今(2024)年6月以68.7%贊成率通過複決公投;且早在2017年5月,瑞士曾以58.2%贊成率,通過「2050能源策略」公投,內容包括:一、強化能源效率並抑低能源消費;二、增加再生能源;三、既有核電廠屆齡除役且禁止興建新核電廠。理由包含:節能改善可強化創新、增進投資與就業機會;再生能源可提升能源自主並降低進口化石燃料的費用;核廢料問題未解決、新一代核電成本昂貴等。
再從震災風險分析,瑞士每年約有1,000至1,500次地震,大多為無感地震,平均每50至150年發生一次6級以上的地震。我國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每年約有4萬次地震,其中有感地震約1千 次,至於6級以上地震,單是2022年這一年就高達12次。我國震災導致核子事故的風險,遠高於瑞士。況核一、二廠緊鄰山腳活動斷層,核二廠蓋在岩漿庫上,核三廠有恆春活動斷層通過,能如期平安除役已是萬幸,根本不應冒險延役。
2023年統計資料,瑞士的核電雖佔33.97%,但再生能源高達63.38%,化石能源僅佔2.42%。綜合前述公投結果與我國地質條件,若要在能源政策上向瑞士學習,該學的不應是冒險將我國核電佔比由2023年的6.31%,提高至童副召集人理想中的30%。而是既有核電廠應如期除役且不再新建;推動深度節能;並以自主的再生能源,取代進口化石能源。
核電並非再生能源,對許多承諾使用100%再生能源的我國企業而言,罔顧國民安全與核廢處理困境,大幅提高能源結構中的核電佔比,依然無法滿足其能源需求。當科技巨擘Google在美國內華達州以先進地熱技術為其資料中心供電,盼科技業出身的童副召集人不要執迷於核電,而應推動節能科技,與引進新的再生能源技術,取代傳統化石能源。
(作者是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