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專論》嚇阻力正在消散

◎費學禮(Richard D. Fisher, Jr.)

嚇阻力正在消散;戰爭陰影正在向台灣海峽,以及中國啟動的獨裁聯盟其他目標逼近,而在拜登政府上任三年後,衝散烏雲的曙光終於綻現。

請注意,二○二四年五月廿日,美國總統拜登在接受《時代》(Time)雜誌訪問時,第五次公開承諾,美國將在中國發動侵略時,保衛台灣。

不到三週後,美國海軍與日本自衛隊、加拿大、荷蘭和法國海軍的艦艇,就在台灣以南的菲律賓海和菲律賓以西的南中國海海域,舉行「勇敢之盾」(Valiant Shield)聯合演習。

美國海軍結合日本自衛隊、加拿大、荷蘭、法國海軍,日前在台灣以南的菲律賓海和菲律賓以西的南中國海海域,舉行「勇敢之盾」聯合演習。圖為參與軍演的美國航空母艦「羅斯福號」與艦載機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圖取自「羅斯福號」航空母艦臉書)

美揪盟友軍演 共軍未「被嚇阻」

在這次演習中,美國海軍出動航空母艦「雷根號」和「羅斯福號」,艦上載有一○○多架作戰飛機,還有一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五艘「勃克級」驅逐艦,部署約五九○套垂直發射系統(VLS),可發射面對空、反潛或攻陸巡弋飛彈(LACM)。

然而,中國共產黨及其黨軍中國人民解放軍並未表現出「被嚇阻」的樣態,因為他們認為他們的實力足以「壓制」美國海軍主導的多場年度演習,這些演習通常只出動兩支航艦戰鬥群,出現三支航艦戰鬥群的機率很低。

到六月十五日,中國海軍已經在南沙群島的仁愛暗沙(Second Thomas Shoal)附近海域,部署兩艘大型兩棲攻擊艦,包括一艘○七五型兩棲直升機船塢登陸艦(LHD),和一艘○七一型兩棲船塢運輸艦(LPD)。仁愛暗沙目前由菲律賓海軍一艘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報廢戰車登陸艦(LST)「馬德雷山號」佔據。

此外,附近還有三艘中國海軍新型的○五五型巡洋艦、一艘○五二C型驅逐艦、兩艘○五四A型護衛艦(巡防艦),以及七艘中國海警局(CCG)艦艇,和大約八十艘漁船大小的中國海上民兵(CMM)船隻。

如果中國有意攻擊仁愛暗沙,或對最靠近仁愛暗沙的菲律賓巴拉旺島城市公主港(Puerto Princessa)發動快速懲罰性突襲,這兩艘大型兩棲攻擊艦可以容納多達一六○○名中國海軍陸戰隊員、廿四架攻擊直升機,以及大約六艘大型氣墊船,運送約一○○輛裝甲戰鬥車輛(AFV),足以夷平該座城市。

而且,這些船艦受到中國海軍戰鬥艦艇上四四八套配備防空、反潛和反艦彈道飛彈(ASBM)的垂直發射系統保護,還能獲得美濟礁(Mischief Reef)、渚碧礁(Subi Reef)和永暑礁(Fiery Cross Reef)上的解放軍新建大型基地提供支援。

但更重要的是,美國海軍航艦戰鬥群被中國火箭軍的四○○套發射系統覆蓋,面臨東風-26和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的威脅,以及可裝載機動性高超音速滑翔載具(HGV)彈頭的東風-17飛彈;HGV飛彈可多次重新裝填,可能足以穿透美國海軍的防禦網。

中共—解放軍對自身實力的信心,合理地解釋了中國國防部長董軍為何口出狂言、咄咄逼人。在倫敦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於新加坡舉辦的年度「香格里拉對話」(Shangri-La Dialogue)安全論壇上,海軍上將董軍利用六月二日發表演說的機會,揚言要對實質獨立的民主台灣及其支持者發動戰爭。

自信軍力 董軍狂言嗆美台

董軍威脅說:「(中國人民解放軍)將以及時堅決有力的作為,遏止『台獨』,確保其圖謀永無得逞之日!誰膽敢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必將粉身碎骨、自取滅亡。」

接著在六月十五日,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在二○二三年四月的一場會面中,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告訴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華盛頓試圖慫恿北京攻擊台灣」。

這不過是獨裁者慣用的陳腔濫調;眾所周知,希特勒當年也將他入侵波蘭的決策,歸咎於華沙,而在二○二二年二月一日,也就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廿三天前,俄國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指控美國,「正在將我們捲入某種武裝衝突」。

或許習近平已經複誦希特勒在一九三九年五月廿三日對納粹領導階層的談話:「所以,是否放過(台灣)的問題並不存在,我們只剩下在第一個適當時機進攻(台灣)的決定。」

習近平的妄想與現實正好相反,在一九五○年代,華盛頓極力阻止台灣與中國開戰,然後在七○年代轉而將台灣的軍事能力限制在防禦態勢,造成台灣目前防禦能力不足的困境。

在台灣新總統賴清德就職後,習近平下令解放軍在五月廿四日至廿五日,舉行「聯合利劍─2024A」聯合作戰演習,以提升解放軍對台灣實施封鎖的能力,這是今年一系列類似規模或更大型演習的首場操練,這一切都是為了最終入侵台灣做準備。

習近平很快就會炮製一場「九一八事變」(Mukden Incident),將發動戰爭的責任歸咎於台灣和美國,戰火可能會奪走數百萬台灣人的生命。

儘管俄羅斯獨裁者普廷在二○二二年二月對烏克蘭發動戰爭,造成多達五十萬俄國人的傷亡,但歐洲的嚇阻能量已經消退。

普廷利用幾乎每週重複的核威脅,阻止美國和歐洲果斷進行干預,並贏得時間推動俄羅斯進行更高層次的軍事動員,以支持針對波羅的海國家、波蘭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給中共好好地上了一課。

俄朝聯盟 謀闢「第二戰場」

普廷現在正受益於中國數十年來對北韓的支持,包括過去廿年來協助平壤打造核飛彈武力,到了二○三○年代初期,這支武力將足以摧毀南韓和日本,並剷除目前美國大部分的固定核嚇阻力量。

二○二四年六月十九日,普廷和金正恩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條約》,其中包括協助對方擊退外部侵略的「共同防禦條款」。金正恩聲稱,北韓和俄羅斯的關係已提升至「聯盟等級」,普廷企圖藉此開闢煽動不穩定和戰爭的「第二戰場」,迫使美國的戰略重心從烏克蘭轉移。

因此,不僅北韓會再向俄羅斯提供五○○萬枚砲彈,協助俄軍蹂躪烏克蘭,接著是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金正恩也將獲得普廷的軍事承諾,掩護他在亞洲策動核事件、為侵台戰爭提供軍事支援,還可能將核武器擴散到伊朗、委內瑞拉、古巴和其他國家。

在普廷訪問平壤的同時,俄羅斯海軍也在古巴和委內瑞拉部署小型艦隊,包括巡防艦和可能配屬核彈頭巡弋飛彈的核動力攻擊潛艦,提醒我們俄羅斯─中國─北韓─伊朗軸心在拉丁美洲製造戰爭的潛力。

中東地區的嚇阻力量也在減弱,因為中國企圖透過同時武裝狂熱的伊斯蘭教伊朗穆拉(Mullah,指伊斯蘭教士)政權,以及傳統上與伊朗敵對的主要阿拉伯國家,例如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來取代華盛頓長期以來,在該地區扮演的安全角色。

中國長期在經濟和軍事層面支援伊朗,讓德黑蘭得以向以色列發動代理人戰爭,包括資助並領導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Hamas)二○二三年十月七日對以色列發動戰爭。現在,伊朗正準備透過其代理人「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發動一場更具破壞性的戰爭。

在政治層面上,中共目前支持摧毀以色列。未來由中國主導的中東安全架構,可能會出現中國或北韓協助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發展核飛彈,伊朗、阿拉伯國家和俄羅斯將在中國領導下,聯手發動針對以色列的戰爭。

中俄可能聯手 核脅迫美國

習近平和普廷的信心之所以持續膨脹,以及美國主導的嚇阻體系之所以衰退,最大原因或許是中國和俄羅斯愈來愈可能聯手對美國施加核脅迫,因為中國正在追求全球核優勢。

隨著中國在二○二一年初被揭露已建造約三○○個新的核飛彈發射窖,時任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李察(Charles Richard)海軍上將在二○二一年八月十二日表示,「我們正在目睹中國的戰略突破…他們的核武和傳統武力的爆炸性成長,只能用我所謂的驚人來形容」。

二○二三年,美國情報機關預測,中國的核彈頭數量到二○三○年可能增至一○○○枚,到二○三五年可能達到一五○○枚─與美國目前擁有的核彈頭數量並駕齊驅。

但是,若將中國新型洲際彈道飛彈的最大酬載納入評估,並假設二○三○年前還會出現威力更強大的飛彈,中國在二○三○年代後期的核彈頭數量,可能會超過五○○○枚。

拜登政府最近開始調整美國的核武態勢,或許可以從前述評估中得到解釋。

就在一年前的二○二三年六月二日,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華盛頓反核武器組織「武器管制協會」發表演說時表示:「…美國不需要增加我們的核力量,憑藉在數量上超越我們競爭對手的總和,來達成有效的嚇阻。我們曾經這麼做過。我們已經記取教訓。美國也不需要部署比以往更危險的核武器來維持嚇阻力。」

所謂「更危險的核武器」指的是新型的戰術核武,例如川普政府有意重建一種可攜帶戰術核彈頭的海射型巡弋飛彈(SLCM-N),但拜登政府二○二二年三月發佈的《核武態勢評估》(Nuclear Posture Review)拒絕這項構想,該報告也否決美國戰略核力量進一步擴張。

然而,在二○二四年六月八日對武器管制協會發表的演說中,蘇利文的副手、國家安全會議負責武器管制事務的資深主任瓦迪(Pranay Vaddi)透露:「如果對手的核武庫發展路線沒有改變,我們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將現有部署的數量增加到符合需要的程度…若真有那麼一天,屆時我們也只能決定增加所需要的更多核武器,以嚇阻我們的對手,並保護美國人民和我們的盟邦和夥伴。」

美應增戰區核武器 重建嚇阻力

由於民主黨內「進步派」(progressives)的反核勢力龐大,目前仍不清楚前述評估是否會延續到拜登第二任期,或者是由現任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領導的新政府,但瓦迪說的沒錯。

拜登政府的新任期,或是接任的川普政府,應該推行一項緊急行動計畫,打造數千枚戰區核武器,包括中程和中長程核飛彈、核巡弋飛彈和核砲彈。

只有在習近平、普廷、金正恩和伊朗穆拉政權瞭解到,他們的海空入侵部隊將在瞬間灰飛煙滅時,他們才會重新思考發動新的戰爭是否有利。

當他們這麼做的時候,嚇阻力就會停止消散,並再次變得強而有力。

◎費學禮(Richard D. Fisher, Jr.)

(作者費學禮為美國智庫「國際評估與戰略中心」資深研究員,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