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專論》美國為即將到來的台灣之戰做好準備了嗎?

◎謝蘭尼(Brahma Chellaney)

西方世界擴大介入烏克蘭衝突,似乎是為了維護其全球主導地位,因為英國前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最近在一篇專欄文章中指稱,俄羅斯的勝利將是「歷史的轉捩點,是西方最終失去戰後領導權的時刻」。然而,基於烏克蘭戰爭已經演變為消耗戰,西方對這場衝突的介入又逐漸升級,這種決定性的論斷看來頗有問題。

正式終結西方領袖地位的關鍵時刻,更有可能是中國以降服台灣為目標的突然入侵。

隨著烏克蘭和中東戰爭對美國領導的西方聯盟構成考驗,而且美國看似已經過度耗損國力,中國對台灣的侵略可能會比許多美國決策人士預期的更快到來。

隨著烏克蘭和中東戰爭對美國領導的西方聯盟構成考驗,印度學者謝蘭尼警告,中國對台灣的侵略可能會比許多美國決策人士預期的更快到來。(路透)

北京南海擴權奧步 恐將複製台海

有不祥的跡象顯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在為發動侵台戰爭做準備。可是,美國是否準備好應對這類突發事件,已經變成一個棘手的問題,尤其是在國際社會愈來愈擔心,習近平可能會將美國因為歐洲和中東衝突擴大而焦頭爛額,視為一個可以對台灣採取行動,又不至於與美國全面開戰的大好時機。

保衛台灣對國際社會的安全愈來愈重要,還有另外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由於習近平政權已經在南中國海成功測試漸進式的擴張手法,而且沒有招致美國的全力反彈,他可能會試圖在台灣海峽複製這種模式。

顯而易見的是,連續三屆美國政府都未能令人信服地反制中國在南中國海日益加劇的擴張主義,只是一味訴諸口頭警告,或僅止於虛應故事。因此,美國現在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如何實質失去南中國海,以及現在可以對中國日益咄咄逼人的海上戰術做出何種回應,以加強對這條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戰略通道的控制。

中國的這些伎倆引發與其他主權聲索國的一系列衝突,尤其是菲律賓和越南,中國還試圖干擾美國及其盟國在南中國海的空中和海上通行。

近年三次環台軍演 封鎖圍堵預演

中國最近舉行包圍台灣的恫嚇性軍事演習,似乎是未來可能實施封鎖的預演,目的是一步步地扼殺這個島國的民主。事實上,這是中國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針對襲擊台灣所進行的第三次排練。

相較於中國在二○二二年八月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環台軍演,當時是針對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問台北,最近這次軍演更為複雜,且經過精心設計,地理範圍也分布得更廣。

第二個原因則是,儘管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強調,印度—太平洋地區是「我們的優先戰區」和「美國大戰略的核心」,但美國其實並未真正轉向亞洲,遑論更廣闊的印太地區。

美陷烏戰泥淖 削弱印太嚇阻態勢

兩位曾經參與美國政策制定的學者卜威爾(Robert Blackwill)和方登(Richard Fontaine),在剛剛出版的新書《失落的十年:美國重返亞洲與中國勢力崛起》(Lost Decade : The U.S. Pivot to Asia and Chinese Power Rise,暫譯)中感嘆,由於缺乏應對印太地區議題的一致策略,美國在二○一一年首次提出的「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戰略,已經宣告失敗。因此,美國一直無法針對中國咄咄逼人的崛起做出適切回應,作者認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外交政策的最大敗筆之一。

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只要其他地區的衝突分散了美國對緊迫的亞洲安全挑戰的注意力,印太地區就不太可能成為美國大戰略的核心。

美國最新的對外援助計畫為烏克蘭提供了六○八億美元,卻只為包括台灣在內的印太安全倡議撥款八十一億美元,美國調整戰略優先重點的前景顯得黯淡不明。事實上,美國總統拜登最近允許基輔使用美國提供的武器,攻擊俄羅斯境內的目標,從而使美國進一步捲入烏克蘭戰爭。

更根本的問題在於,曠日持久的烏克蘭戰爭正在影響美國的中國政策,削弱華盛頓在印太地區的嚇阻態勢,從而使台灣海峽更有可能爆發危機。

拜登緩和立場 北京對台更加狂妄

為了避免美國最糟糕的地緣政治噩夢—中俄正式結盟—成真,並勸阻中國不要直接協助克里姆林宮的戰爭機器,拜登已經被迫對北京採取更為緩和的立場。

這種作法反過來又讓中國對台灣更加膽大妄為。在升高對台脅迫力道的同時,北京也進一步釐清了自己的最終目標。習近平最近宣稱,他的民族復興運動的「本質」,就是「祖國統一」。而且,中國新任國防部長董軍也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Shangri-La Dialogue)安全論壇上,指控美國「險惡用心,正在把台灣引向險境」,揚言「誰膽敢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必將粉身碎骨、自取滅亡。」

然而,一些西方人士堅持認為,美國必須先在烏克蘭戰場上擊潰俄羅斯,才能集中心力遏制中國。這種看法似乎以為,習近平會等到美國在烏克蘭的漫長戰事中痛擊俄羅斯,然後將注意力轉向遏制中國的時候,才會對台灣動手。事實上,烏克蘭戰爭落幕是習近平最不樂見的局面,因為屆時美國就可以全力轉向亞洲。

毫無疑問:隨著中國日益擴大的軍事陰影籠罩在台灣上空,無法阻止中國侵略這個自治島國的風險正在增加。因此,在美國,有愈來愈多人呼籲華盛頓必須放棄過時的「戰略模糊」政策,對協防台灣採取戰略清晰,畢竟所謂的「戰略模糊」,是在中國仍然落後、沒有能力併吞台灣時制定的。

在美國似乎還沒有為台灣可能爆發武裝衝突做好準備之際,華盛頓卻進一步介入烏克蘭戰爭,這是一個戰略錯誤,最終可能殃及美國的長期安全。

星期專論 謝蘭尼

(作者謝蘭尼為新德里智庫「政策研究中心」戰略研究教授,擁有得獎作品《水:亞洲的新戰場》等九本著作。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