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共和國》呂曜志/戰略型產業國際人才 需要有策略性思考與運用

呂曜志/台灣智庫執行長

從蔡總統的五加二產業創新與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延續到賴總統當選人的五大信賴產業,這些戰略型產業發展的本質與特性是技術與資本密集,並以先進技術製造的硬體為基礎,加上軟體與資料定義的加值服務,解決許多國家經濟安全與效率的需求或痛點。

鑑於其技術與資本密集性,除國際資金作為驅動與整合的力量以外,國際人才的運用也具有相當的策略性,才能夠確保戰略性產業的國際合作佈局,實現台灣作為印太新雁行架構的領頭雁。

傳統的人才思維慣性,就是強調要將外國人才引進到台灣來,這種思維的假設與立論基礎有幾個方面。首先是當總要素生產力有相當程度來自於製造端的現場管理,則不同生產環節的技術人才最好能夠在一定的地理群聚範圍內,才能夠確保即時有效地解決問題。台灣從產業機械,工具母機,到高端的半導體與面板設備,強調的都是這種上中下游次系統與關鍵技術人才在開發時期,初步量產時期,或進場裝機時期的密集溝通與協作。在高階的半導體製程強調不斷的現場參數偵錯與優化,也有類似的特性,這一類的國際人才隨著主要製造基地的分散化,必須要以中長期的佈局藍圖出發,既把台灣作為重要階段性的人才培訓基地,又同時需要重視往後階段到各個海外據點的實際操作。

此類國際人才的政策重點在於來去方便,而非一定要長期居留,而且在個別企業確保營業秘密保護的前提下,政府不需要對特定國籍的人才實施過於嚴格的管制與歧視,畢竟企業自身就是最大的利害關係人。

其次,當總要素生產力關鍵不在於製造,而在於軟體創新與系統整合,則透過5G以上的次世代通訊,資安與智慧遠端監控等相關技術,軟體人才已經可以在不同時區,觀察到其軟體驅動硬體的作動反應與效果,這類人才的重點並不是引進台灣,而是在海外網羅,並搭配成熟的人資與法務系統,確保其生產力,報酬與勞動契約的合理性。從這個觀點切入,我國大型企業在人資與法務上的國際化,似乎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必須加速強化內部能耐,或尋求國際專業機構,如獵人頭公司等協助。

而當戰略型產業國際佈局涉及到落地分工與整合時,會面對國際投資併購後的管理與文化差異問題,此時熟悉該國管理文化的派遣人才,也成為國家人才戰略思維中的一步新棋。過去台灣政府的高階人才政策在實務上,大都重視的是研發或有特殊技術專長的人才,對於國際化的管理人才則回歸到企業自主,並沒有深入著墨。但國際上的商業慣例,早就有可派遣,階段性的專業管理人才模式,其勞動契約較為彈性且具體。

政府在協助企業佈局海外市場時,其實應長期強化貿推機構在建立國際管理人才庫的功能,幫助戰略型產業企業在落地時的管理人才需求,才能夠跟總部管理人才進一步分工協作,同時也拉升我國本土人才的國際化視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強力徵稿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