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同屬一中」這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柯文哲:目前世界上主流意見不認為這世界上有兩個中國。這樣是「一中一台」嗎?柯文哲:「不是啦,這個都沒有講。」他的副手代為補充說:「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柯還裝蒜:中國政府到現在沒有定義九二共識。柯式「兩岸一家親」,說穿了就是「不拒絕式的接受」,在選民面前打躲避球,但在北京面前不挑戰「一個中國」。侯友宜: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反對一國兩制,不反對統一,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九二共識,中國早已斬釘截鐵: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侯、柯,兩岸定位,其實已經向北京標準校正了。棄保操作,物以類聚也。

選情最後衝刺,藍營操作棄保,白營力求穩住基本盤。諷刺的是,柯現在想凸顯與侯的品牌差異,過去在藍白合蜜月期卻如膠似漆。藍白合時,「綠比藍爛」。藍白不合時,「垃圾不分藍綠」。他的農地挖出的廢土,也比礦工寮、凱旋苑乾淨。這些政治表演之外,國際媒體旁觀者清,發現北京介選支持侯趙配,同時不批評柯吳配。外媒是從北京的操作面來看,而從侯、柯這一面來看,乃因他們是「同屬一中」人,所以獲得北京關愛的眼神,唯有賴清德被視為異類。如此這般,國內聚焦於三腳督,國際對這場大選的關注,重心卻在美中地緣政治拔河。

這次大選,有人高談闊論華府的「不支持台獨」、「一個中國政策」。那些人刻意忽略,華府一再重申的,美國不認同「一中原則」,遵守的是「一中政策」。「一中原則」與「一中政策」,兩者本質性的不同在於,「一中政策」僅「認知到」北京所稱台灣是中國一部分這個主張,但未「承認」這個片面主張。換言之,華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中國代表權」,但始終未承認中國擁有台灣。拜登還面告習近平:「它(台灣)是獨立的,由它自己做決定。」不比不知道,一比才知道,侯、柯等「同屬一中」人的主張傾向北京,而「務實台獨」的主張傾向華府。

趙少康對年輕人說:他不等於國民黨,國民黨也不等於他;侯友宜也不是國民黨性質那麼強的人,侯友宜與國民黨也不是那麼親;所以年輕人對國民黨不滿,不要怪到我們身上。侯、趙身為國民黨提名候選人,卻不惜與本黨劃清界線,似乎連他們都心知肚明,國民黨是個嫌惡設施。他們可能沒想過,兩蔣威權統治結束後,李登輝主政時期,國民黨本土化不就備受歡迎嗎?該黨令人不敢恭維,大選愈來愈吃力,乃是連、馬路線一路「聯共制台」所致。主流民意有志一同,維持「獨立的台灣」、「堅守民主陣營」,連馬路線串連北京「反獨促統」、「專制統一」。如今甚至對北京介選心安理得,台灣選民不怪代表該黨的侯趙配,難道要怪自己?

猶記馬英九競選總統前,國民黨中央在媒體刊登廣告,將「獨立」納為兩岸未來的選項之一。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不以為然地強調:台灣獨立非國民黨的選項。在「同屬一中」人的心目中,台灣只能回歸中國,不能獨立自主。其實,跟隨蔣氏政權流亡者,早就不乏有識之士主張,台灣應與中國一刀兩斷,以維繫「台灣的中華民國」。一九七○年代初,「中國代表權」出現「排我納匪」危機。體制內,葉公超、楊西崑等外交高層,主張台灣與大陸切割。楊西崑建議,「中華民國」改為「中華台灣共和國」。體制外,雷震主張改制以自保,國號改為「中華台灣民主國」,擺脫不能代表中國又不能代表台灣的困境。這些高膽遠矚,受限於當年的國際環境北京佔上風,內部的原因則是蔣氏但求保住權力,拒絕由台澎金馬人民重新選舉組成政府。回顧這一頁歷史,「中華民國」失去在台灣斷尾求生的機會,也連帶令「台灣主權」蒙上中國陰影至今,殊堪慨嘆。

二○二四的三腳督,有人樂觀看待,三位候選人都是「本省籍」,這意味著台灣與中國的進一步疏離。但在這種樂觀的表層下,侯、柯兩位大同小異的「同屬一中」人,不挑戰北京的「一個中國原則」,則刻劃出部份台灣人民,長期暴露於恫嚇脅迫、統一論述,已經罹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被害者同情、認同加害者的那一套論述,甚至進一步幫助加害者。「同屬一中」人,回溯一九四九以來的歷史,乃是個退化物種。這個退化物種成為總統候選人,且有機會贏得大位,究竟是台灣離中國更遠一些,還是台灣靠「習式和平統一」更近一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