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社區「接住」曝險青少年

◎ 鄧敏宏

新北市某國中男學生為乾妹妹出頭,竟用彈簧刀殺害同學,這樣的孩子往往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就出現跡象,通常從學習動力低落及學習成就不佳開始,於是在教室中成為「客人」,在國中更難以跟上,無法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中得到任何滋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均缺。接下來,家庭和學校若無法承接住這樣的孩子,他可能就走上暴力、毒品和詐騙的歪路,家長父母和學校老師都無法扭正他的行為和思維,直到犯下下大錯。

學校和社區內的兒少關懷,其實應在小學階段就啟動,以預防青少年階段曝險或犯罪。在筆者的工作場域中,開創一友善兒少的社區共學空間,從小學階段承接有需要的兒童,如上所述,這樣的孩子可能學習動力與成就較低弱,但是在社區共學的友善空間裡,安排與學校重視智育成績有所區隔的學習模式,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專長和亮點,建立學習信心和自我認同,進而找到專屬於自己的生涯/學涯目標,在國、高中階段往下深耕發展。為什麼在小學階段就要啟動呢?因為在小學階段建立的親蜜關係,會比在青少年階段開始還要綿密,在這樣「關係」的牽引下,青少年的孩子可以得到社區中「好大人」的帶領。

我們社會中,確實有不少家庭/家長無法負擔教養的功能,而這樣的家長和家庭,不會是政府所辦理的「家庭教育」課程所訖及的對象。因此,透過社區兒少的共學空間,我們開發出「真人故事館」和「爸媽講師」的活動,經由「真人故事館」的分享,這些所謂弱勢的家庭/家長,可以在社區對自己和別人的小孩說出自己的故事,建立被聆聽與被理解的感覺;再邀請這些家長或主要照顧者來當「爸媽講師」,有媒體報導割喉案行兇青少年的家庭具有「宮廟」背景,但誰說宮廟背景不能成為文史工作者? 以行動積極分享廟宇文化。誰說單親就是弱勢? 其實臥虎藏龍,當父母願意走出來,家庭被社區看見,不只兒童和青少年得到關懷照顧,整個家庭都有機會翻轉。台灣較關注兒童的部份,較缺乏針對青少年的文化休閒及培力發展空間,應透過跨界連結,發展出結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工作、諮商輔導及社區發展的青少年工作方法及場域,才能接住這個多變世代的青少年。

(作者是社區共學中心據點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