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大選正式開跑後的檢驗與抉擇

中選會上週五公告:總統副總統及立委競選活動次日開始,下月十三日投票,首場總統候選人電視政見發表會明天舉行,副總統候選人本週五繼之,隨後還有兩場辯論會。選戰進入最後一個月,候選人直接面向公眾發表政見,加上面對面辯論,應有助選民瞭解當事人的風格及主張,激起較多火花。

在許多人認知中,從四、五月間各政黨確定提名者之後,選戰已然展開,且交手了好幾回合,戰火猛烈,好戲、歹戲連連,選民或目不暇給,甚或已厭煩,官方此時才宣告競選活動開始,顯然慢了好幾拍。儘管如此,選前一個月官方宣告選戰正式開跑,較諸各陣營各說各話或透過媒體放話,仍讓選民有直接檢視候選人的機會。

這次大選,勝負攸關重大,各方矚目。對我國來說,歷經內外環境丕變,面臨諸多挑戰。武漢肺炎肆虐、烏俄戰爭未止、美中爭鬥不已、全球產經動盪、中國脅迫日甚,都對台灣外在考驗不斷。其次,完全執政的民進黨面對政黨輪替檢驗,極力突破「八年魔咒」;反對黨亟思取而代之,而國會席次三黨不過半的展望增添選戰熱度。同時,一如以往,大選決定國家走向,「選台灣還是選中國」、「戰爭與和平」等選擇式或高調議題,甚囂塵上。

大環境之外,台灣政治從威權走向民主化,二○○○年後且歷經三次政黨輪替,民主實踐讓人們得以經由大選思辨國家社會的重大議題。從最基本的憲政及政府體制看,由於國家認同歧異未解,台灣的對外國名、與中國的敵我關係、總統制或內閣制都未有共識、司法改革亟須推動。在經濟社會方面,少子化、貧富懸殊、能源轉型、居住正義等挑戰日甚,有待基本而長期的解方。至於教育文化,台灣認同仍待扎根,多元文化尚未落實,國際視野尤需與時俱進。

現實上,這次大選在資訊錯綜複雜的環境進行。處於網路社群盛行的時代,訊息傳播快捷卻未必真實,偏頗零碎助長偏執,且製播錯假資訊技術提升,具公信力的媒體式微。社會上,媒體及資訊識讀不足,個人據以判斷的資訊常遭扭曲,聳動、負面、仇恨文宣充斥,選戰的負面訊息大行其道,政黨及政客惡鬥不止,內部矛盾擴大,且常錯亂為敵我矛盾。

中國介入一直是歷來選舉的最大外力干擾因素,台灣人擔憂,國際社會關切。英國《觀察家報》(The Observer)十七日指出,明年全球將有破紀錄的逾四十國舉行大選,台灣大選堪稱「壓力最大」,因為中國可能升高軍事恫嚇,促使美國和區域盟友介入,引發進一步對抗。美國所最關切的,有如學者任雪麗(Shelley Rigger)強調,即選後台灣新政府突然翻轉向北京靠攏。

儘管中國或許記取以往失敗經驗,對我國大選避免公開恫嚇或支持特定候選人,但它本性難改,仍以或明或暗的手法介入。據《美國之音》等國際媒體報導,中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本月初主持影響台灣大選會議,強調要「化整為零、誘拉基層」,秘密進行,意圖造成「看起來不像介選、不兇、但台灣人會怕」的效果。CNN也指出,中國最複雜的是認知作戰,包括在台灣惡意散播假消息、放大對親中候選人有利論點;除了經營內容農場和社群媒體假帳號,也違法資助台灣的小型媒體,資訊戰涵蓋各層面。從而,有如國人所見,中國近期招待台灣地方基層村里長帶團集體前往旅遊,以「兩岸一家親」洗腦,傳達大選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等訊息,即旨在影響民意,左右選舉。

選戰進入關鍵期,保持耳聰目明是明智投票的基本。政見會和辯論會都值得關注,不只表現候選人的政策主張和立場,經由媒體提問及相互詰問,也常可看出當事人的個性與風格,既展現應變和口才,也考驗其整體能力。辯論因此是民主的核心,也是選舉的重要部分;最知名的一九六○年美國大選甘迺迪與尼克森辯論,被認為影響了選舉結果,即為例證。

近數月來的大選活動,被指熱鬧有餘,門道不足;太多負面攻擊,少有理性辯論;公共議題民粹當道,欠缺長期而整體著眼,候選人尤有「網紅化」現象。面對政治人物和政黨,選民應檢視其從政以來的表現,不為花言巧語及表演所惑。美國有「鴨子測試」(Duck Test)的歸納推理法,特別適用於檢驗政治人物︰如果牠看起來像鴨子、游泳像鴨子、叫聲像鴨子,那麼牠可能就是隻鴨子。選戰活動熱鬧繽紛,人們需要多以常識常理檢驗其間的政治言行;選賢與能,雖不近亦不遠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