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專論》麻生太郎的政治藝術

◎松田康博

日本有媒體報導,麻生太郎前首相在八月八日的凱達格蘭論壇中,發表日本將防衛台灣的「爭議言論」。麻生的言論在中國遭到強烈批判,在日本國內也引起正反兩面的看法。

然而,這在台灣並未被視為「爭議言論」,《自由時報》的標題是「麻生太郎籲台展現不惜動武意志」,《聯合報》的標題為「麻生:美日台要做好打仗的覺悟」,《中國時報》的標題則是「麻生太郎:嚇阻才能避戰 台灣要展現動武意志」,各報均報導麻生強調嚇阻力的重要性。

麻生究竟傳達了什麼意思?對誰產生什麼影響?

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出席「『凱達格蘭論壇-2023印太安全對話』開幕式」並發表專題演說。(資料照,記者田裕華攝)

麻生說了什麼?

筆者在現場聆聽麻生的演講。麻生並未用他最熟練的英語,我有點納悶,為何他要以日語演講。聽完後的第一個感想是,「麻生的說法拐彎抹角不易理解,他要表達的意思能夠準確傳達出來嗎?」事實上,他的言論並未被完全準確地傳達出去。

麻生提到嚇阻力,必須具備防禦能力、執行該能力的決心,並將此決心傳達給對手的重要性,這部分的說法有準確的傳達。

問題在於,他談及「要有不惜一戰的覺悟。一旦有事,光花錢擁有防禦能力是不夠的」之後,模糊了主詞又接著說「在有事之際使用(防禦能力)。為了台灣的防衛、為了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使用它」,這部分發言中的「為了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幾乎未被報導引用。

毋庸置疑,台灣和台灣海峽是兩個不同的地名。從上下文來看,「台灣的防衛」主詞是台灣,「為了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主詞則是美國和日本。令筆者感到不解的正是這點。

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但這並不代表日本要為台灣進行防衛。日本既沒有台灣防衛的政策,也沒有相關的作戰計畫,實際的問題是,日本光為自身防衛已竭盡所能,根本沒有餘力防衛或支援台灣。被期待在台灣和日本兩條最前線,承擔介入和提供支援的角色,是美國和澳洲。

然而,做為美國盟友的日本若能增強本國防禦能力,將可遏止中國對台動武。因為在日本留有足夠戰鬥力的狀況下,即使中國攻擊台灣也必定落敗。換言之,就算日本未對台灣進行防衛,而專注於自身防衛,也足以對「台灣海峽和平穩定」做出貢獻。

類似拜登總統的「故意失言」

但是,這點幾乎未獲理解。有四成左右的台灣人民相信「日本會派自衛隊保衛台灣」,大部分的中國人民則認為「日本鬼子對中國台灣具有野心」。

日本人直覺認為「麻生又失言了」。因為麻生是有名的「大砲」、「提款機」,但這次情況不同。隨行的眾議員鈴木馨祐和一位不具名的政府高官表示,麻生和政府就演講稿進行縝密的協調。隔天的例行記者會上,官房長官松野博一表示「不便對此發表評論」。麻生實質代表岸田文雄首相,發表他礙於立場不便表態的言論。

只不過,在「爭議言論」之際,麻生並沒有盯著原稿,語法也相當混亂。因此,即使曾與政府就演講稿進行協調,但是否一○○%照著協調好的內容演講,仍存有模糊空間。

麻生的發言就好比美國總統拜登的「故意失言」。美國政府對台灣有事,雖然維持戰略模糊,拜登卻有四度表態「保衛台灣」的「失言」紀錄。拜登的發言,意在讓中國相信美國會介入,以維持嚇阻。

不出所料,中國對麻生的言論強烈反彈,台灣人民則相信麻生說的是「日本會保護台灣,台灣人也要有不惜一戰的覺悟」。換言之,儘管麻生的言論並未被準確傳達,卻產生強化對中國嚇阻力,同時又提振台灣士氣的效果。

如果這不是政治藝術,那什麼才是呢?這是我們這些重視準確性的學者,永遠無法模仿的一門高等藝術,讓人不得不感到欽佩。

松田康博

(作者松田康博為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駐日特派員林翠儀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