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推動綠能發電要加緊腳步

民進黨政府朝「二○二五非核家園」前進依舊堅定不移,但在核電廠除役後,擔綱兩成供電主力的綠電發展卻不如預期,引發外界「缺電」疑慮。日前,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直言,台灣綠電發展不夠快;台灣美國商會發布「二○二三台灣白皮書」也指出,台灣雖然力求大幅調整能源結構,但進度「遠遠落後」,連帶影響產業運作與國家安全,呼籲提出明確的規劃藍圖。

美國商會白皮書對於政府發展綠電慢半拍的憂心,經濟部長王美花坦言,台灣大力推動綠能建設是在蔡政府執政後的二○一六年開始,與國際相較確實慢了,但「三步作兩步走」,對未來綠電達標仍充滿信心。事實上,為因應極端氣候、溫室效應、節能減碳之潮流,防範天災地變,替代能源成為電力供應的主要選項;而小英政府亦以「二○二五非核家園」作為能源轉型藍圖,訴求能源的黃金比例為「再生能源二十%、天燃氣五十%、燃煤三十%」,追求「展綠、增氣、降煤、非核」目標。平實而論,這些目標理想性很高,但理想與現實仍存在巨大落差,導致目前替代能源之進度確如美國商會所言「遠遠落後」。根據經濟部最新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二○二五年再生能源占比為十五.一%,無異宣告無法達到原訂二十%目標。

檢討整個能源轉型未臻理想的癥結。首先,非核家園設定於二○二五年實現,並未周詳考慮替代能源發展可否及時彌補核電除役的供電缺口,便倉促上路,是否操之過急?尤有甚者,核電雖有安全性疑慮,但是,個別國家仍有特殊環境必須考量,台灣在地緣政治上面臨中國發動封鎖的風險,九成以上能源仰賴進口,是否要把核電完全排除在備案之外,應該有客觀理性的討論。非核家園的理念很好,但對一個缺乏天然資源,且又面對地緣政治風險的島國,非核當成「神主牌」,不能客觀討論,似乎未必符合台灣的利益。民進黨參選人、副總統賴清德近日提出「核電備用」說,表示相關單位正規劃讓停機的核能發電機組維持緊急使用效能,以備不時之需。此種突破性言論,並非對非核家園理念的鬆動,而是一種因應特殊事態的理性、務實態度,應有討論的空間。

其次,政黨的「為反對而反對」,亦是電廠開發的一大障礙。台灣政黨對立情況嚴重,對任何公眾政策皆互相站在對立面,把溝通妥協視為對自身政黨、支持者的背叛,如此的對立衝突常常造成重大公共建設的延宕。過去開放美牛、美豬、日本核災區食品、三接、中火燃煤機組更新、處理核廢料的乾式貯存場等,在在面臨情緒化的反對,反對者很少基於科學立場,只是把政治立場搬上公共事務的討論。在此情況下,綠電的發展,尤其離岸風電,常被政客貼上圖利廠商、牟取不當利益的標籤,進度乃無法達到預期。綠電的發展在地方更常遭到「綠能蟑螂」的阻撓,其型態為︰一是掌握公權力的地方官員,透過職權向綠能廠商索賄;第二是地方民意代表,以不通過預算或施壓方式從中獲利;第三是地痞流氓,利用恐嚇、威脅、暴力等手段,迫使廠商屈服繳交保護費。「綠能蟑螂」橫行,讓地方的電廠開發案受到不當的干擾。

此外,環評法自八十三年起施行,設計出部分先進國家所無的制度,也就是如果環評審查後認為不應開發,或環評未完成審查或許可,不得核准開發,如果准的話也無效。環評審查機關可以否決政府或產業的開發決策,被稱為「環評否決權」。環評是維護生態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柱,但是任何開發案均不可能不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務實的環評應該做到最小損害,在為民眾創造福祉與維護生態上求得平衡的雙贏。換言之,環評應該成為公共建設開發案的重要參考,而非擁有至高無上的否決權。然而,台灣的環評大抵過程繁瑣、漫長,標準更是繁苛,重大開發案一旦進入環評程序,彷彿進入沒有盡頭的輪迴,環評因此成為綠電發展的絆腳石。

誠如美國商會白皮書所稱,非核家園的落實,取決於未來能源能否供給無虞,高度取決於再生能源開發。但台灣替代能源發展「遠遠落後」,卻是不爭的事實。綜上所論,吾人可以發現綠電發展的障礙所在,包括意識形態與政黨的對立、環保流氓、綠能蟑螂橫行、法規不完備、優惠政策不夠激勵、行政效率不彰等,皆有待朝野共同理性溝通討論求得共識,以謀取國家建設的發展與民眾的最高福祉。尤其,台灣在三年大疫期間充分展現產業與供應鏈的韌性,因此吸引更多資金回流,來台設廠擴產,電力需求不斷增加,加上即將面臨「二○二五非核家園」的考驗,政府能否展現有效發展行政效能,調整阻礙能源開發案的現行法規、提供更多價格等誘因以鼓勵相關投資,有效排除綠電發展障礙,將是落實能源轉型的關鍵。這無疑是政府刻不容緩的施政重點。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