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教育與教改

■沈乃慧

「九年一貫」的教改,已經邁入第九個年頭, 一路走來,固然引起不少人的讚美期待,但伴隨來的是更多的指責批評,最近更有人將教改議題變成政治權力鬥爭的籌碼,使得原本單純的學術民生議題,沾染了複雜的色彩。其實現今的教育政策,當然不完善,但是那些疾言厲色的批評者又拿得出什麼好的方法解決問題?教育最高的理想是因材施教,然而現行的政府政策卻必須是一體適用於大眾,所以我們的教育制度原本就不能期待人人滿意的。

台灣的升學競爭壓力過去曾經極端可怕,二十年前大學聯考十萬個考生中,只有一兩萬人有機會唸大學,為了跨越這道狹隘的大學窄門,學子們日夜苦讀。如今窄門已經拓寬,幾乎已到了人人有大學讀的地步,但是為什麼孩子們還是考試度日?坊間補習班仍然香火鼎盛?其實窄門依然存在,只是以前大家擠的是大學窄門,現今擠的是明星大學,熱門科系。現今的父母親普遍比他們自己的父母親更有經濟能力,更關心下一代的教育,更殷切盼望孩子出人頭地,也更擔憂孩子競爭力不足將在日後落入社會下層,從事他們所看不起的工作。因此他們帶著孩子擠在名門之前,用盡力氣將自己的孩子推進去。只要我們的社會強調競爭力,職業區分貴賤,我們總不免惑於名校名系就是前途保障的迷思,督促孩子競逐更窄的門。

這次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主辦的二○○三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TIMSS 2003)報告顯示,在參與調查的國家中,我國國二與小四學生的科學總平均成績排名都是第二,數學排名第四,均屬於領先群。老實說,以台灣地小人少的蕞爾小國,我們的孩子有這樣的成就,我們理應為他們驕傲鼓掌,竟然還有新聞記者以比上一次退步一名而大作文章,以為這是建構式數學的罪過,是我們競爭力退步的警訊。記得上一次我們的孩子拿到科學第一名時,新聞報導重點竟然在於批評他們只會考試,沒有實力。雖然「勝不驕」是我們文化的優良特質,但是如果大人們都是這麼嚴苛的對待我們的孩子,鄙視他們的成就,真不知道還要他們怎麼辦。

教改一直有一個崇高的目標,希望孩子們能快樂學習。平心而論,不論中小學老師的教法與教材本身,這些年來都活潑進步許多,可是我們的孩子不快樂。其實,我根本懷疑「快樂學習」是不是只是理論高調,接觸新知識起初當然會有新鮮的愉悅,但隨後冗長的工作,自然會倦怠苦悶,除了極少數天才異數,對求知充滿熱情,對大多數人言,追求學問的過程往往是寂寞艱苦的奮鬥過程,其中苦甚多於樂,大人都如此,何況小孩。我們的孩子確實都是工作超時超量,怎麼可能會快樂。快樂學習首先課業份量必須大幅減少,可是現今資訊時代,該學的實在太多了,中學時代的基礎教育是為日後的專門學科打下基石,份量又少不得。如何取捨,實在兩難,不可能又要馬好,又要馬不吃草。過去的歷史似乎印證,能吃得苦中苦,能苦中作樂的孩子才有機會成為新時代新科技的先知。我常在想是怎麼樣的動力,驅使我及我所認識在學術界的朋友走入這麼一條寂寞辛苦以求知為人生目的的路程,是不是我們也是盲目地在類似的教育制度下,被殷切的期待下塑造了我們對讀書學問的偏執,過去的我們真的快樂學習過嗎?還是學習動機純出於好學生的義務?快樂學習是必要的嗎?現今孩子的快樂學習真有可能嗎?還是只是個永不可能實現的夢?陳義太高的目標?

無論如何,我還是要肯定教改某些政策,至少在大學指考中,允許各個校系作比較自由的成績選擇,雖然困擾了學生,但卻有效地模糊了校系排名,讓學生填志願時比較不受到排名干擾,初步顛覆名校名系的迷思。檢視社會上各行各業傑出的人士,其實少有名校名系出身的,反而更多的是從不同社會階層出頭的,全球首富比爾蓋茲也只唸了一年大學。另外,還要感謝某些名校出身的政治人物,其荒謬言行,讓盲目崇拜名校博士、名校教授的風氣能稍有改變,讓我們能更認清楚,人真正的價值與意義並不在那一張薄薄的文憑或是聘書。(作者沈乃慧╱花蓮師院英文系副教授、台灣東社副社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