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鏗鏘集)反戰的真義

◎ 李敏勇

反戰,崇高的詞語。但反戰的真義究竟為何?是重要的。

反戰,應該是反對侵略戰爭,而不是反對抵抗戰爭。

以俄烏戰爭為例,俄羅斯是發動侵略戰爭的一方,烏克蘭是抵抗侵略戰爭的一方。反戰,應該起於俄羅斯才有正當意義。俄羅斯人民仍然有反對侵烏戰爭的聲音,但相對普廷的政治控制,在不全然民主的社會,反戰的聲音薄弱。

烏克蘭是被入侵的一方,雖有部份俄裔烏克蘭人附和,但絕大多數人民具有抵抗意識,軍人更是將士用命。套一句俄羅斯愛用於抵抗拿破崙率軍入侵及納粹德國希特勒入侵的「衞國戰爭」,正是烏克蘭現在景况。

廿世紀的一九六○年代,越南戰爭曾掀起戰後嬰兒潮世代,法國巴黎大學「六八革命」延伸的全球大學生反越戰示威。美國與一些夥伴國家出兵相挺南越對抗北越,但共產國家相挺北越,呈現的是自由資本主義國家與共產社會主義國家不同陣營的鬥爭。

民主國家的戰後嬰兒潮世代自由地發聲;專制國家人民服膺統治者領導。一九六○年代,毛語錄紅小冊誘惑西方民主國家青年,曾經風靡全球許多解放(Liberation)論者,自我批評大於抵抗魅惑。一直到蘇聯解體、東歐自由化,嬉皮世代也多轉為雅痞,反體制的戰後嬰兒潮世代紛紛進入體制治理者,一改激進風格。

台灣在蔣體制時代附翼在美國體系,挾反共之名,藉反攻大陸之義,戒嚴專制。但民主化後的台灣,向中國伸出友誼之手,放棄「動員勘亂」敵意,連「特殊國與國關係」都不被中國接受。中國不斷威脅武力併吞台灣。戰爭與和平的天平,是中國在破壞,而非台灣。

在台灣,反戰應該是對中國發聲,而不是向內部發言。但常見向自己喊話的反戰聲音,特別是中國國民黨餘緒,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客,一些單純的第三種人:存在著戰後嬰兒潮世代的異議性。這種聲音分化了內部的一體心,助長中國犯台的動機。台灣人應反對侵略戰爭,但要凝聚堅強的抵抗意識,要有衞國戰爭守護自己國家的意志。

民主化後的台灣仍以「中華民國」為名,並未積極進行真正新「國家」體制的獨立建構進程,但是節制自己並未免於中國的威脅。為了警告中國的犯意,台灣政府或應向中國及世界宣告:「中國進犯台灣的砲火一響,正是台灣宣告法理獨立之日。」台灣的國家正常化或就是其時。

(作者是詩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