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鏗鏘聲)惡之華

◎ 李敏勇

《惡之華》是十九世紀法國詩人波特萊爾的詩集,以性及頹廢為主題,對現代主義文學影響很大。這個詞語也延伸許多意涵,台灣畫家劉耿一有一幅畫「惡之華」,隱含畫家的批評意識。畫面看出,一些人面對向被稱為中正廟、臭頭仔廟的中正紀念堂形影。畫家描繪這座建築物顯然並非頌讚,從主題來看是「惡」之「花」,花是形貌,惡是本質,帶有批評的視點,而且畫面黝暗而非明亮,充滿陰鬱。

台灣解嚴、民主化以後,蔣介石崇拜是有爭議的。轉型正義工程常觸及拆除蔣銅像,改變中正紀念堂的設置目的,轉換成其他文化象徵更是引發眾議。但是,威權崇拜仍然存在於黨國餘緒,獨裁者的幽靈仍盤據台灣上空,阻礙台灣發展之路。

劉耿一以畫家之眼直視矗立廣場的巨大幽靈,描繪出惡的象徵構造。他這幅作品隱含著藝術的批評精神,但未引起話題,也未被轉型正義工程視為借鑑。他也有系列社會風景,見證台灣民主化歷程。

戰後,長期戒嚴統治的台灣雖已進入民主化,但轉型正義的課題並不未完成。正如二二八的紀念只是片面的紀念,只是被害者的紀念;轉型正義只是民進黨等立足台灣的政黨關切,泛中國國民黨並不重視。

轉型正義是有文化內涵的,但台灣的轉型正義工程太局限於政治,而沒有形成文化運動,遑論在文化意義上成為國民共識。國家認同的混淆模糊了民主化以後的政治視野。

文化部對於中正廟嘗試進行相關的處理,徵求許多方案,但限於台灣社會對轉型正義仍缺乏共識性,巨大的惡之象徵構造仍然籠罩在公共視野,甚至讓音樂、歌劇兩廳院的藝術形貌蒙上陰影。

台灣的民主化依靠的力量大多是政治運動,文化運動不充分。權力形式大於意義內涵的政治改革缺乏穩定的奠基條件,這是黨國戒嚴長時期教育、文化、大眾傳播被壟控造成的,解決之途仍有賴文化條件。

劉耿一的「惡之華」,以藝術之眼呈現了批評視野,展現了一位台灣畫家的淑世精神。藝術可以介入社會,藝術家的批評彰顯社會責任,應該更受到共鳴。台灣要有更多的藝術家從文學、音樂、美術……在轉型正義形塑核心的內在條件或文化動力。

(作者是詩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