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把握「論文門」爭議的學歷主義改變契機

九合一選舉落幕,各方解讀公民透過選票所發出的集體訊息。慘敗的民進黨進行府院黨檢討,希望重拾人心;勝選的中國國民黨對兩年後大選充滿遐想,還演出台北市議員剛當選即爭立委補選戲碼。九合一期間,負面選舉花招充斥,認知作戰手法出籠,政見主張淹沒在政治口水之中,仇恨動員與互貼標籤令人厭煩,以致整體投票率低落。若說這次選舉有任何正面效應,政治人物的學術論文受到高度檢視,三個主要政黨都有所謂「論文門」問題,學術界且已出現若干匡正舉措,算是其一。

遭舉發的政治人物論文爭議案,據報導有民進黨的鄭文燦、林智堅、蔡適應,中國國民黨的許淑華、林耕仁、何勝豐,民眾黨的高虹安、蔡壁如。這些政治人物涉及的爭議案情不一,抄襲和不當引述較為通見,有的涉嫌侵權,處理進度與結果有別,有的已遭撤銷學位,林智堅因此退選、蔡壁如辭立委。

政治人物以論文抄襲等不當方式取得學位,表面上是政治問題,本質上其實是文化問題。就政治層面說,公眾期待有心為人民服務的政治人物,其能力、歷練和熱誠重於學歷,競選公職勝敗與上任後能否無負所託,重要的並非學歷,有傲人學歷者即使當選也未必做對的事、並把事情做好;此所以公職人員參選條件,並無學歷限制。這次九合一選戰,「論文門」風波固蔚為風潮,也有人看穿這一點,以行動反諷。

在台北市選市長的童文薰,有台灣和美國紐約州律師資格,曾創辦或為矽谷的科技公司服務,學經歷豐富,這次參選的最高學歷欄填具「板信幼稚園」。童文薰說,她查過中選會資料,競選台北市長的學經歷沒有任何要求,所以直接以幼稚園學歷參選,藉此強調在論文有無、學歷真假爭執毫無意義,無關台北市政。

不過,政治人物的學歷雖無關宏旨,論文的爭議損及公信力,民無信不立,必受撻伐而付出政治代價。尤其論文爭議中的政治人物,大都在從政後再取得學位,果真能認真確實向學,重回校園進修相關學識,彌補自身知識之不足,原本是好事。惟證諸現實,以政治人物的忙碌與心有旁騖,往往連全勤不缺課都難以做到;其等而下之者,遂取巧作偽,不假蹺課或請人代為上課,報告論文抄襲或找人代筆,加上教授及學校把關不嚴,甚或刻意配合放水,弊端必生,成為學歷洗白的共犯。

必須強調,透過論文抄襲等手法取得學位,在這次選舉雖以政治攻訐方式出現,根本上卻是文化的,此從主要政黨皆有人遭舉發,足見其為藍綠白陣營都有的現象。就本質說,這是台灣社會過度重視學歷、文憑的具體顯現,也是封建時代科舉制度的殘餘;基本屬性既是文化的,就不是一次選舉的舉發與喧騰即可能完全改變。

事實上,西洋傳教士馬偕(George Mackay)一百三十年前在其回憶錄《福爾摩沙紀事》即提到當時台灣的漢人社會,雖然重視教育,但在科舉制度之下,考試的內容形式和規則繁瑣局限,耗盡年輕人的體力和健康;一旦科舉及第,即使最低階的考試,當事人立即搖身一變,目空一切,幾近愚蠢,令人噁心,而庶民卻缺乏公共普及教育。如今,台灣教育普及,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遺風仍在,只重文憑或學歷的文化不改,升學主義大行其道,甚至引中國網路「學霸」一詞對出自名校或學歷者誇大其實,都衍生助長了洗白學歷的風氣,政商中人尤有樣學樣。

從而,在職場工作後以學經歷不足,重返校園學習,在科技創新、知識爆炸的時代,自屬與時俱進、終身學習的實踐,好事一樁;近年大學院校在原有的碩士班之外,另開在職專班、EMBA等學程,也有其必要。但「論文門」風波顯示,若教授和學校在論文指導、審議、學位授予不循規範,不免滋生弊端,降低學術水準,傷害高等教育的專業和地位。

一九六○年代,日本企業家盛田昭夫出書倡議《學歷無用論》,力圖扭轉「學歷偏重主義」。盛田認為,完全按學歷評價一個人,難免本末倒置,反而忽略了實際工作能力;在學歷主義之下,人們追求學歷卻輕忽真才實學。從而,他提出「學歷無用」,並非主張「學問無用」,而是重視實際的工作或做事能力。改變文化絕非易事,這次九合一選舉既從政治人物著手,就改進高等教育論文審議和學位頒授有了好的開始,允宜再接再厲,克竟其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