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海軍輕型巡防艦 不容樂觀

◎ 林祐生

「新一代巡防艦」原是海軍十二項國艦國造計畫當中的重要項目,但在中科院技術遲遲無法突破的情況下,近日海軍決定修改計畫。根據10月國防部向立法院提交的「海軍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建案規劃」專案報告,未來將把原計畫建造一艘4,500噸級巡防艦原型艦的預算保留,改成建造兩艘2,000噸級,並將原先任務一分為二成防空與反潛兩種次型的輕型巡防艦。此決定是原有計畫遲遲無法達標下的降階版替代方案,同時也要取代老舊不堪的濟陽級,以及應對解放軍艦艇近年開始在台海周圍頻繁騷擾的灰色地帶衝突行為。即使如此,作者群認為該計畫仍不容樂觀,除了能否滿足原作戰需求的疑慮外,許多技術性的潛在問題仍為此案帶來風險,因此作者群將根據國防部的報告,從建造期程、動力系統、垂直發射系統以及雷達等技術層面逐一分析為何輕型巡防艦未來很可能會出現拖延。

籌獲期程過於緊湊

首先是籌獲期程過於緊湊的問題。輕型巡防艦所沿用的震海案計畫執行到115年截止,也就是從艦艇設計到交艦僅有3年時間。根據海軍建案規劃專案報告中所規劃的建造期程,兩艘原型艦所需建造時間分別為防空型27~29個月,以及反潛型26個月,然而「海軍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建案規劃」專案報告中列出相同噸位等級的各國艦艇(見表1),其建造期程為33~40個月。更重要的是,這幾型艦艇都是基於現有的儎台設計和裝備進行小幅度更動,大幅縮短了建造和整合測試所需時間,例如以色列薩爾6型的艦體是基於德國的MEKO A-130,沙烏地阿拉伯的朱拜勒級則是基於西班牙Avante 2200出口型巡邏艦,而海軍的輕型巡防艦卻是新的艦體設計(見表1),其設計概念並不存在2016年公布的十二項國艦國造計畫當中,唯一稍微相似的概念是中科院2018年於海事展展出的1,400噸級輕型巡防艦概念。相較於其他造艦技術成熟的國家,台灣要用更短的時間造出全新設計的艦體恐怕會是個艱難的挑戰,更遑論還要整合各種不成熟的偵蒐和武器裝備,這也是作者群要討論的下一個問題。

動力系統太先進

根據海軍專案報告與國防部先前透漏的訊息,輕型巡防艦的動力系統將會引進柴電或燃氣渦輪混合推進系統(CODELOG),防空型將在艦首搭載垂直發射系統,並支援艦隊防空作戰,而反潛型不安裝艦艏聲納,將搭載拖曳聲納。CODELOG在低速時由柴油發電機饋入電力網路,再推進電力馬達帶動俥葉,高速時則直接由燃氣渦輪作為推進動力,算是油電複合推進系統的一種。相較於國軍現役艦艇,該推進方式能因應任務所需,切換適合的推進模式,因而在動力、靜音與油耗等都有明顯的優勢,法國阿基坦級與英國26型巡防艦等先進的新一代多用途艦艇都是採用此推進方式。

然而海軍並沒有使用及維修油電複合推進系統的經驗,新技術的應用,一方面讓未來緊湊的建造期程增添不少風險,甚至會因預期外的技術問題造成造價上漲;二方面是輕型巡防艦未來可預期會在台海周邊與中共軍艦頻繁的周旋,重度操作與碰撞恐怕不可避免,複雜的機械結構加上對新系統的不熟悉可能會導致大量的故障事件發生,當年採用柴燃交替推進(CODOG)的龍江級從製造到服役期間便飽受動力系統的問題之苦。綜上所述,傳統的柴油機或燃氣渦輪可能較符合輕型巡防艦「工作馬」的定位所需,就像我們不會為平價耐用的豐田汽車裝上賽車引擎一樣;同時國外幾型類似定位巡防艦的推進系統也多採相對可靠的推進方式。

國造裝備性能成謎

輕型巡防艦上也預計要裝上多項自製裝備,其中防空型預期會安裝首次使用的「華陽垂直發射系統」、「海鷹眼雷達」,以及分散式架構的「迅聯作戰系統」,這些新設備與系統整合都將對快速服役成軍構成重大挑戰。

中科院研發多年的華陽垂發系統日前在陸上試射成功,同時根據媒體10月份報導,中科院藉由法國技術指導已突破技術瓶頸,但中科院從未證明有能力進行防火、防爆、抗衝擊等攸關安全性與可靠度的測試,且至今仍未進行過海上測試。華陽系統能否如受實戰考驗過的MK-41垂發系統在關鍵時刻發揮戰力仍有待驗證,更別說中科院近幾年因特別預算有大量飛彈訂單需消化,是否有足夠能量再建立一條垂直發射器產線也是個問題。作者群認為,不如將華陽系統發展到能初具戰力的階段,再以此為籌碼向美方談判採購MK-41用於往後的國造艦艇也不失為一權衡的辦法。如此一來美國能排除政治阻力,依台灣關係法出售MK-41,二來對使用方海軍而言多了一項安全可靠的海上利器,而中科院也不必煩惱後續的產能與缺失改進問題,甚至能嘗試與美方談判工業合作,在台組裝生產MK-41;日本與韓國也都是引進美國的垂發系統,整合到自製的艦艇上,這兩國的國防工業實力難道會比台灣差嗎?

在雷達方面,根據海軍的報告,防空型輕型巡防艦將配備「中程防空飛彈」,並擔任艦隊防空任務,而裝配於沱江級與玉山艦上的國產「海蜂眼」是點防禦雷達,幾乎僅能自保,恐難滿足此任務需求,因此中科院開發中的「海鷹眼」主動相位陣列雷達(AESA)從公開數據看來較能滿足所需,然該雷達目前雖有一定成果,但仍處開發階段,未來能否順利通過驗證整合到輕型巡防艦上仍是未知數。若海鷹眼未能趕上交艦時程,屆時很有可能是以海蜂眼雷達作為替代方案,恐難當艦隊防空之大責。

另外,反潛型因噸位限制也帶來不少疑慮。首先是不採艦艏聲納,只配備拖曳聲納,反潛能力勢必打折;而較小的艦體是否能適應台海周邊普遍不佳的海象順利起降反潛直升機,以及是否整合反潛戰術資料鏈遂行網狀化反潛作戰也值得關注,若無法進行網狀化反潛作戰,反潛效率將大打折扣。

切莫重蹈舊案覆轍

相較於國際上定位相似的幾型艦艇,「新一代輕型巡防艦」要將多種尚未成熟的技術同時整合到新設計的艦體上,實際上可能又犯了跟原「新一代巡防艦」相同的錯誤,就是過度堅持國防裝備自主化,同時又高估了中科院的研發與整合能力。如此看似退而求其次的替代方案,不僅無法滿足原有方案的作戰需求,甚至又可能因為眼高手低,而不得不一再延後交艦期程。如此看來輕型巡防艦的建案,恐怕不會如海軍所宣稱的樂觀。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