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Charley Horse談使用病人的母語看診

◎ 賴其萬

最近的小組床邊教學,學生報告一位七十二歲男性病人因為突發暈眩、步伐不穩而住院,腦部核磁共振發現小腦腦幹發生缺血性中風。我注意到學生對病人的病史並沒有問得很清楚,到了病房之後,我先用台語向病人自我介紹,他就開始娓娓道出學生沒有問到的發病前的情況,接著他也非常耐心地讓我做完神經學檢查,一些腦幹與小腦神經學徵候都很清楚顯示出後腦循環系統發生問題。

回到教室與學生討論這病人的診斷治療之後,我忍不住問了這十二位同學有幾位能用台語與病人對談。結果大家面面相覷,使我感慨萬千。有些同學應該是來自父母或祖父母使用台語的家庭,竟然無法以台語與病人問診。感慨之餘,就與同學分享我對「未能以病人的母語看病」的遺憾。

我告訴他們我初到美國時,為一位病人做腰椎穿刺時,病人突然大叫一聲“Charley Horse”。我無法了解這句話,加上做這種檢查時,病人是背對著醫生,醫師看不到病人的表情。所以我停了一下,但不知他說什麼,就再繼續穿刺,等到收集了足夠的腦脊髓液後,我幫他貼上紗布,並囑咐他平躺六小時。病人非常憤怒的表情使我十分不解,想不到回到護理站,一問之下才知道這句「美國俚語」意思是「抽筋」。可想而知,如果我是病人,當我正在遭受腰椎穿刺,突然發生抽筋,居然碰上這種醫師,也一定會生氣,迄今我仍然無法原諒自己。每當我發現我無法了解病人或家屬的話,我總會想起這病人憤怒的眼神。我多麼希望台灣的醫學教育能更重視病人的母語。

我告訴學生,如果我不是幾十年前到美國受訓,經驗了最初自己無法使用病人習慣的口音與了解他們的「俚語」所造成的醫病困擾,我可能不會了解這問題的重要。當我二十幾年前回到台灣,看到來自偏鄉或年紀較大的病人在自己的國家看病,居然無法了解醫師所說的話或無法說醫師聽得懂的話而感到無助時,我總會提醒醫學生「將心比心」,了解語言的隔閡會造成病人多大的困擾。

正當此時,友人由美國寄來一首由鄭進一作曲、作詞,並與李兆麟兩人以「台語」與「華語」交替對唱的「踮台灣這好所在」,我多麽希望與醫學院的老師分享這首歌,並能由這首歌得到啟示。但願我們的醫學教育可以注重培育雙語並行的能力。

(作者為醫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