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堅固工事與戰術位置

◎ 周聖智

台海戰爭一旦爆發,美日援軍來不來?已爭議多時。美軍日軍來不來,筆者並不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不到十二小時,台灣的軍力被摧毀過半或是軍人不抵抗或大量逃亡,援軍來不來的議題,已無意義!

台灣現在的人口結構、綜合國力和軍力都不容樂觀。本文參酌俄烏戰爭相關事例,搭配筆者對國防的意見。希望能給「不想移民離台」的國軍將領和立法院國防委員參考。

一、開戰之初十二小時,俄飛彈大量摧毀烏方機場設施、雷達站、飛彈陣地、戰車及兵工廠等一千多個目標。烏方國防工業及空防過半癱瘓。如果台灣飛彈攔截系統不夠週密,值勤者又疏忽,戰時很可能就是同樣下場。

二、四月初至八月三日利西昌斯克陷落,約當新竹到台南的距離、面積,花了四個月。俄軍三天五天才前進不到十公里。原因之一是烏東有很多堅固工事。

三、三月中,西部大城利沃夫附近一處軍營,在集合外籍傭兵後將照片影像貼上網路。四分鐘後,數枚飛彈襲來,當場至少卅五人死亡;稍後兩天,烏南尼古拉也夫一處陸戰隊駐地,深夜俄軍數枚飛彈擊中寢室。當場至少五十人以「時間最短的痛苦」實踐死亡。戰爭爆發前已知的既有軍營,沒想過已經被俄軍追蹤鎖定,竟還繼續使用。

在金門,第一線步兵連的壕溝、機槍堡就在寢室與連集合場旁邊;砲兵連弟兄的寢室就在砲堡旁邊。即使二線預備隊也都有坑道構築。國軍必須重新全面檢視陸軍與飛彈部隊最優先的戰術位置,並將主要部隊跟金門的防禦陣地一樣,以戰時、作戰型態作為駐地的軍營,並且就寢室、重武器,甚至集合場廣建工事、壕溝、堡壘,不論是機槍堡、砲堡或戰車掩體。壕溝不但高度過腰、而且框以水泥。一般五十公分的鋼筋水泥、再覆蓋五十公分的植草的泥土,中小型飛彈就很難貫穿。而掩體上的土必須直接連接到正常地面土壤。台灣雖然人工建築物密集,但海岸反登陸作戰,可以供構築軍事堡壘壕溝的泥土地仍然很多;換言之,台灣的海岸必須建構反登陸作戰的壕溝、堡壘的地方仍很多。

若是做為預備隊使用或是待集後備動員的後備旅,雖是平時狀態的駐地建築,應該在營區內構築可供部隊居住或集合的堡壘,就在平時建物附近。其預設的優先戰術位置,也應把戰壕、堡壘構築起來。戰備活動或後備召集時,應把軍隊實際帶往戰術位置,讓大家都熟悉。

至於海軍規模,以能有效護衛運補太平島為上限,考慮縮減規模。捨棄遠洋敦睦航行的規模,或能挪出員額。挪出的員額轉給飛彈與陸軍。因為本島反登陸及陸軍殲敵能力才是重點。

(作者是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