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淨零轉型是產業發展之新興商業模式

◎ 許志義

臺灣2050能源淨零轉型路徑之達標,需落實兩大面向:一是極大化永續綠能,一是強化電網韌性。

前者是指在地自產的再生能源,毋需進口,不受地緣政治及國際燃料價格波動影響,且台灣日照、風力、水力(降雨量)均優,應積極推動並整合各種分散式電源,運用智慧化數位科技及新興營運模式,極大化在地永續綠能。

後者則因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具間歇性,對電網穩定運轉造成潛在威脅,因此必須妥善佈建儲能系統、新型電池研發及電動載具,使其扮演強韌電網與穩定供電之關鍵角色。

為達成上述目的,以現階段國內能源相關廠商市場定位而言,顯然台電公司與台灣中油兩大國營事業扮演著關鍵性角色。

首先,從市場佔有率觀之,台電與中油都是市場主導廠商,這兩大公司若能成功淨零轉型,即可抵定大半江山。

其次,國營事業涉及國家政策任務之執行,責無旁貸需負起最大淨零責任。不但本身需訂定轉型策略及時間表;更重要的,必需積極引進創新科技,數位轉型,並展開平台經濟之商業模式,有效鏈結各界利害關係人共同合作,創造多贏。例如:台電特別針對電動車充電的時間電價,每天有6個小時尖峰及18個小時離峰,其電價差距高逾四倍,能有效誘導電動車駕駛人在對的時間,進行充電,無礙穩定供電之使命。

上述所謂「數位轉型與平台經濟」,以電力市場為例,是指台電系統的市場操作者(market operator)「電力交易平台」,已於2021年7月1日在台電總處掛牌運作。交易平台迄今提供三種電力輔助服務商品,有助於強化電網韌性。這可說是台灣能源「數位轉型」的新里程碑!

換言之,台電作為電力市場單一買方獨佔者,已由過去僅與賣方(如民營電廠及汽電共生系統等)簽定「一對一」長約購買批發電能,屬於「類比、靜態」之買賣供應鏈;逐漸「轉型」升級為電力輔助服務市場之賣方多家競爭對手(如儲能業者、自用發電設備運作者、需量反應提供者等),每天按翌日24小時之每小時不同價格與數量,在電力交易平台上,各憑本事,互相競價,屬於「數位、動態」之市場交易生態系。

在此情況下,台電已從過去相對自給自足一條龍服務的封閉性系統,「轉型」升級為鏈結各界利害關係人所形成的開放性資源共享體系。不但成就台電與民間業者的共存共榮,更為整體社會創造更高的商模價值及多贏局面。

講得更具體一點,淨零轉型並非環保問題,而是一種產業發展新的商業模式。電力交易平台所鏈結的各方利害關係人,乃是異質性的分散式電源,係來自眾多「不特定」之各式各樣活躍用戶(指兼具消費與生產功能之行為主體)所聚合而成的「虛擬電廠」。這些分散在各地,且分屬不同企業或組織的能源資產,包括:儲能系統、熱泵設備、冷凍空調⋯等,透過能源互聯網數位科技的應用,可在瞬間(如:以毫秒至數十分鐘為單位之服務標準,又稱自動調頻控制、即時備轉或補充備轉三種輔助服務)即迅速併聯供電,成為台電系統偶遇突發事件的緊急「救援投手」。在此情況下,不僅增加電力調度的彈性,也強化整體電網因應突發事故的韌性,實為「淨零轉型」之前瞻路徑與重要策略。惟目前電力交易平台每日交易數量尚不足20萬千瓦,雖較諸513、517大停電時僅有3萬千瓦,已顯著增加,然應加速擴大量能至100萬千瓦,方足以強韌電網,落實穩供!

(作者為北商大榮譽講座,中華大學特聘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