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海軍「撞擊準備」的省思

◎ 呂禮詩

解放軍東部戰區發言人發布消息,東部戰區完成各項任務及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的檢驗;軍演雖然看似已告一段落,卻又留下了「常態組織台海方向戰備警巡」的伏筆。中國軍演期間,美國政府批評北京意圖「創造新現狀和新常態」;而中國是否能如願以償,取決於國軍是否能夠拒止解放軍於海峽中線及力守領海主權。

無論是航經周邊海域或是國防部所釋出的海上併航監控影像,我國海軍的表現的確可圈可點;惟對峙過程中的「撞擊準備」訊息如果為真,情操雖然動人,不過在熱血之餘,反而凸顯戰術素養的缺乏及面對灰色區域衝突的準備不足。

火砲發明前,海軍決勝的武器不是弓箭或戰戟,而是三列槳戰艦於船艏水線處安裝魚鰭式銅片的「撞角」(naval ram),利用高速撞擊造成敵艦的重創。此一戰術在後膛裝彈技術成熟後逐漸淘汱,轉而成為衝突雙方顧慮《聯合國憲章》第2條第4款「禁止使用武力原則」(non-use of force principle)下不得不的選項。

1988年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級(Ticonderoga-class)巡洋艦「約克鎮號」(USS Yorktown CG 48)與史普魯恩斯級(Spruance-class)驅逐艦「卡倫號」(USS Caron DD 970)以行使「無害通過權」(innocent passage)為由,強行進入克里米亞附近的蘇俄領海,並接近黑海軍港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而遭「風暴海燕級」巡防艦(Burevestnik-class)「無私號」(Bezzavetnyy 811)撞擊,即為一例。

以解放軍東部戰區擁有的43艘各型驅逐艦、護衛艦而言,國軍現役的4艘基隆級飛彈驅逐艦,10艘成功級、6艘康定級與6艘濟陽級飛彈巡防艦,總計26艘的主戰艦執行台灣周邊海域的偵巡原本就捉襟見肘,任何一艘因撞擊或被撞擊而重損或沉沒,對於國軍制海戰力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於2019年公布的《在灰色區域獲得競爭優勢》(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Gray Zone)研究報告,將灰色區域威脅概分為挑釁、緩和及持續三個階段;以解放軍此次由東部戰區指揮陸、海、空、火箭軍、戰略支援、聯勤保障部隊,在海峽中線,台灣北部、東北、東部及西南海空域進行一體化聯合作戰演訓而言,已是透過軍事的手段,直接進行威懾的挑釁層次。

中國軍演後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在創新不對稱作戰思維下籌建的沱江、塔江飛彈巡邏艦及海巡署在「平戰轉換」及聯合作戰概念下打造的安平級巡防艦,面對解放軍以噸位及數量優勢進逼海峽中線及領海的灰色區域衝突中,幾近無用武之地,仍須仰仗近萬噸的基隆級艦、四千噸級的巡防艦及海巡三千噸級的巡防艦執行驅離任務,顯示了概念形成與建案規畫時,敵情威脅的研判失準與作戰需求的未臻完備。

(作者為新江軍艦前艦長、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