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兩岸青年交流後的變化

◎ 孔憲臺

中國近年持續強化對青年的洗腦教育,最新的措施是,從今年七月起,將每年的七月定為「黨史學習月」,集中對青少年實施黨史教育活動,相關活動由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簡稱:中國關工委)負責,目前各關工委在北京、河北、山西等二十個省(區、市)同步啟動「青少年黨史學習月」暨「青少年遊基地、學黨史」活動。強化青年洗腦教育的力度可謂近年罕見。

從相關活動的規劃可以發現,中共對兩岸青年的洗腦方式如出一轍,例如近期關工委的活動,為增加青年的興趣,特別發布「黨史國史教育基地網路地圖」,以線上遊覽、打卡、社群平臺分享等方式,增加青年的臨場感和吸引力。類似的手法在近年中共對臺青年工作中的比重也持續提高,特別是疫情造成許多實體活動無法舉行,統戰工作便轉以線上方式舉辦。可以預見未來此種模式將成為中共對臺統戰、三戰(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認知作戰的主要手段。

兩岸學者均有研究指出,無論是來臺攻讀學位或短期交流的陸生,對於臺灣之認同及來臺之經驗多抱持肯定的態度,也樂於返回中國後分享鼓勵其他學生來臺就學,顯示其對於臺灣的情感與認同度很高,有利陸生成為中國潛在的改革力量。尤其是超過五成的陸生在參觀我國政府機關後,其對中國黨政軍機構及官員的信任變低,並且支持臺灣使用中華民國參與國際活動者淨增加一成,對臺灣主權的接受度以及不支持兩岸統一的比例都增加至少一成五。

相對的,臺灣青年對中國多存有「過客」,而非「落地生根」的觀念。「中國經驗」並未增強臺灣青年對中國的好感,反而更增強臺灣主體意識。顯示各種交流活動,至多僅能達到化解偏見與刻板印象的效果,但在改變國家認同上,卻未因接觸而彼此接納,群體的差異反而不斷擴大。

從上述研究成果可知,中共挾著龐大資源對臺推動認知作戰,能否達到其所設定的效果,頗有疑問。相反的,臺灣的民主、自由、多元,對中國青年的吸引力,可能超乎我們想像。只要能善用我國長處及當前國際抗中的情勢,臺灣「以小博大」的成效將十分驚人。

(作者為臺灣金控暨臺灣銀行政風處處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