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電價審議 應考量社會公義

◎ 陳炳煇、江雅綺

台灣電價凍漲多年,社會已經相當習慣低電價。但台灣一則倚賴進口能源、二則現今碳稅為零,長年維持超低電價,本已極度勉強。如今國際政經局勢巨變,油氣價格狂飆、通貨膨脹造成民生壓力,倘若電價持續凍漲,恐怕會傷害社會公義。

台灣近年經濟成長創下新高,政府防疫有成加上美中競爭局勢中的巧妙布局,轉單、擴廠與回流的加總效應,導致用電需求大幅增加。依據能源局二零二一年資料,全年用電已達二八三零億度,相較前一年增加一一八億度,增幅高達四點三%,也是近十年來最高增幅。其中用電最多、增幅最大的,是工業部門。工業部門用電約一六一四億度,占全體五十七%,且較前一年增加約一零七億度,也創下近年最高成長幅度。

而與此同時,國際上燃煤現貨較去年同期飆升二百九十%,LNG價格亦翻倍上漲。國際電價反映成本、也呈現上漲趨勢。

分析上述數據,在國際成本飆升、但國內用電增加且電價凍漲的情況下,意味著有些用電量較大的部門與產業,在近幾年享有全球政經局勢與政府政策的優勢,但卻跟一般未享有上述優勢的民生用電者,同樣在「電價凍漲」的大傘之下。當然,這些用電量大的產業,都是在市場上充滿競爭力、努力為台灣創造經濟成長。但無可否認,最終低電價造成的各項財源缺口,必須靠全民共同繳的稅金補貼。

其中用電量較少的產業或人民,必須一律承擔電價凍漲的後果,造成「不平等」。尤其在通貨膨脹造成民生壓力下,更會產生「雙重被剝奪」的感覺。

固然電價決議涉及諸多專業,實非單一因素可以定案;除了電價審議委員,外人亦難以妄言。但今年以來俄烏戰爭推動油氣價格大漲,證諸近幾年政府推動多元再生能源、促進台灣能源韌性,實有必要。而這幾年受益台灣經濟發展而獲利屢創新高的企業,必然也都感受到國際上能源排碳成本節節升高的趨勢。現今通貨膨脹造成一般民生壓力增加,電價審議,在諸多因素之外,是否也能多多考量社會公義?

(作者分別為台大機械系特聘教授、北科大智財所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