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官員模糊、拜登清晰?

拜登訪問韓、日,台灣成為不在場的主角之一。與岸田文雄峰會後聯合記者會,拜登被記者問到:如果事情到那個地步,你願意出兵介入,以保衛台灣?拜登回答:是的,那是我們做的承諾。隔天,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又有記者提問:「對台戰略模糊政策終結了嗎」?拜登回答:沒有。但他也沒有收回前一天的「直白」。習慣兩面手法的北京,恐怕寧可相信拜登的「直白」是真心話、官員的「緩頰」是煙幕吧。

去年八月,拜登強調:若有人侵略北約盟國,美國會採取行動,對台灣、日本、南韓也一樣。去年十月,拜登又表示:美國將保護台灣,我們承諾了要那樣做。講完這些話,幾乎照例官員跟在後面「緩頰」:我們的政策沒有改變。這兩種不同的政治表態,重點在於北京的觀感如何?之前在美國講,這次在日本講,距離聽者更近。北京耳朵很尖,不會裝聾作啞。有中國學者便指出:美國對台基本政策還是戰略模糊,但隨著對台灣議題「備戰」愈益廣泛、深入和具體,戰略模糊中的戰略清晰成分在增多。而在我們看來,也許可以進一步揣測:華府至少已往「官員模糊、拜登清晰」調整,以增強嚇阻北京對台動武的力道。美國是「總統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北京不會無知。

二○一二以來的中國,有人認為偏離了鄧小平總設計的改革開放,快速將中國拉回毛澤東時代;有人認為習近平並未偏離中共創始人的最初目標,而是努力地實現那些目標。不論如何,有一個明顯的事實:在習近平的強勢領導下,一黨專政快速拉高內外的雙重緊張。正當俄軍陷入烏克蘭沼澤,美國隊超前部署印太戰場,企圖對習近平的野心先發制人。以越來越大的聲量批評五眼聯盟(FVEY)、四方安全對話(QUAD)、三邊安全夥伴(AUKUS)、印太經濟架構(IPEF),流露出北京的戰略焦慮。俄侵烏後,民主集團積極佈局同時在兩個戰場作戰。想必,正在明助暗助普廷的習近平也看在眼裡,為此外交戰場的反制馬不停蹄。近日,中國將與索羅門簽署安全協議,便是其一。

俄侵烏前,民主集團被視為一盤散沙,所以普廷決定賭一把。俄侵烏後,經過一段步調不一,民主集團迅速整合共識。這,可能也出乎普廷與習近平的意料。美國之音報導,前美國國防部中國科科長包士可指出,這場侵略增強了歐美大國捍衛民主價值、共同應對北京對台挑釁的緊迫感;歐美在危機中走到一起,提高了合作的警惕性;歐洲終於領略到,我們擁有相同的價值觀和治理方式,這就是底線,而歐洲也看到了這些底線正在受到的威脅。事實上,也是同樣的理由,讓歐美的關切眼光投射在印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威脅下的民主。於是,台灣也許是習近平的下一個目標,但對民主集團而言,習近平可能是下一個目標。

日前,歐巴馬政府的副國防部長佛洛諾伊警示:猶如普廷為建立其政治遺產而入侵烏克蘭,習近平之後也會將重心轉向建立其政治遺產,美國必須要在未來五年內證明能有效遏制中國對台灣的軍事行動。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也表示:無論中國是否能具備那樣能力,那都是一個目標,二○二七,我們必須記住這一點。二○二七,三連任的習近平又任滿了,屆時七十四歲自有權力交班、政治遺產的糾結。而美國國防部官員指出,若烏克蘭危機使歐洲提升自衛能力,美國就更能在亞洲施展手腳,這可能意味一系列的舉措,包括移動軍隊和武器,以及深化與印太國家的經濟和政治關係。歐亞一盤棋,普廷的失敗,增加了習近平的阻力。

三番兩次拜登「直白」、官員「緩頰」,這樣的反覆動作應令北京傾向相信,不能再以戰略模糊預判美國了。北京在這種認知下的作為,也會折射到華府調整政策明暗色調,形成螺旋作用。就如大西洋理事會安全專家克羅尼格所言:「在戰爭爆發時,不管正式的官方政策是什麼,總統才是決定要不要介入的一方。我們現在已經清楚地看到,拜登在這件事(中國武力犯台)上有什麼樣的直覺,而他又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這次插曲另有兩點,也值得台灣注意。一是,美日場合較為清晰,美日印澳場合較為模糊,象徵美日才是印太戰略主角;二是,果真華府謹慎地移向「戰略清晰」,可能意味著華府評估習近平武力犯台的風險仍在持續上升。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