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美國通膨 台灣商賈的大機會

◎ 黃欽印

對於美國通貨膨脹(也就是貨品漲價)的舞台上居然都是美國聯準會(Fed)的戲,多數人一定感到不可思議。明明是貨物供需不平衡的基本經濟學問題,美國卻過度地認定其為經濟過熱而想以貨幣緊縮手段來抑制貨品漲價。可以想見效果必然不彰,因為貨物實體的需求不會因為貨幣變少而不見,特別是民生必需品。

這一波美國通膨,其實是長久醞釀出來的結果。前任川普總統於美國消費市場進行對中國世界工廠斷奶的政策,引發龐大的供應鏈重整。原本這應該是可以慢慢進行,讓美國有機會經濟維持穩健。然而,COVID-19疫情、美國總統改選,與俄烏戰爭,打斷了美國經濟可逐步斷奶改吃米飯的過程。

首先,疫情讓全球的生產與物流體系,因為人力不足造成供給斷斷續續。常規的需求端與供給端的合作關係,因疫情出現供給不足,產品交期變長,導致需求端重複下單,甚至到處下單。這樣的狀況,在供應鏈重整尚未健全下,會有更長、更劇烈的陣痛期。

綜觀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最近在歐洲呼籲美國和歐洲盟邦聯合挑戰中國,實現供應鏈多元化,以及先前呼籲「擺脫對威權國家的經濟依賴」,建立供應鏈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降低風險等建議,以及拜登總統訪問亞洲啟動印太經濟架構等,其實即是在指導全球經濟體建立一個以民主國家多數的新供應鏈體系,威權體制國家不得染指其中的概念。

那麼台灣可以怎麼做?首先,台灣必須有同理心,美國當今必須有人幫助他們補足其消費市場需求,特別是過去由中國供給的部分。承如前文,這次通膨不是貨幣問題而是供應鏈問題,台灣商賈應該正視美國市場的需求是一個大好機會,擴大自己的sourcing(廣義的採購作業)觸角到東南亞、南亞、中東、中南美洲與非洲的供給端,同時在美國建立發貨倉庫,以發貨倉庫的水位來調節對世界各國的供給端的訂單。台灣的商賈必須勇敢把自己的服務重點移到美國,透過這一波滿足美國消費市場來鍛鍊自身成為國際商社的機會。政府若能提供企業前往美國與鏈結全球供應端所需的國家間的投資優惠與資金協助,這會是台灣產業自製造業走向世界商務服務的大好時機。

(作者為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