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以陳翠蓮教授事件為鑑

◎ 羅承宗

台大歷史系陳翠蓮教授於本月九日在公視董監事審查會議時,以九票同意、五票反對,未達四分之三門檻而遭否決。延宕許久的公視董監事會終於順利產生。對執政當局而言,等於眼前又拆除了一顆政治爆彈,值得慶賀。但陳翠蓮事件所凸顯的兩個長期性問題,更值深省。

首先,在法制上有關重要官員國會同意權行使,主要以考監委員、大法官、檢察總長、中選會、通傳會、公平會委員等為對象,以經國會過半同意而通過。公視董監審查委員十四名,被提名人須獲得四分之三以上審查委員同意,才算通過,至屬嚴苛。在這套遊戲規則下,四分之一少數手握否決權,容易遭逢無情的政治杯葛。然而當公視僵局發生時,結果又由執政當局概括承受,悖離責任政治的基本邏輯。治標之道,就是儘速修法回歸門檻常軌,甚至改由國會行使同意權,亦屬無妨。

其次,若干公視董監事審查委員以陳翠蓮「專門研究二二八歷史…會撕裂族群價值」、「史觀過於獨特、特別尖銳」云云作為排拒理由,雖引發諸多激憤,卻也不令人意外。無可諱言地,即使到了近年,學者因研究相關課題,在學術投稿、計畫申請、教師升等過程中遭逢明暗排斥際遇,依舊所在多有。以筆者自身經驗為例,十餘年前曾於某大學加入撰寫校內通識課程憲法教科書,並擔當其中「政黨」專章部分。只是由於章內稍微提及黨產問題,竟生全書印製完竣後撕毀移除該專章,再重新換封面刊行的憾事。直接以二二八事件當作博士論文的陳翠蓮,近三十年來在學術圈遭逢的坎坷,料想千百倍於筆者。

廿一世紀都過二十年了,涉及轉型正義的研究課題,迄今還是讓許多學者望之卻步、避之唯恐不及的研究敏感禁區。以陳翠蓮事件為鑑,倘若執政當局無所積極翻轉作為,則未來學術研究環境,勢必益加險峻。

(作者為南臺科大財法所教授兼所長)

五月十日 見證中國黨本性

◎ 黃柏翔

五月十日上午,遭中國監禁長達五年的台灣人權工作者李明哲才結束防疫隔離,正式召開記者會,與這五年間從事救援工作的妻子李淨瑜同台訴說這五年的遭遇,也提到關於台灣白色恐怖、爭取民主的歷史,如何支撐兩人走過五年的堅持。

諷刺的是,同一時間卻傳出鑽研戰後台灣政治史、日治台灣政治史的台灣大學教授陳翠蓮,遭國民黨推舉的公視董監事審查委員以「史觀獨特、尖銳」以及「研究二二八非常撕裂族群」為由,否決陳教授擔任董事職務,理由之荒誕,彷彿時空倒轉,回到那個二二八不能說、白色恐怖正在做的年代。

正如李明哲談及他的高中時期,學校一概不教台灣文史,重大政治議題電視也只有一種說法。那樣的社會,是國民黨一黨專政,異議者會遭受監控、迫害,正如監禁台灣人李明哲的中國。說研究二二八是史觀獨特而尖銳、撕裂族群,要傳達的意思不正是國民黨專政,沒有任何獨特想法的社會以及公共電視,才是對的?

在五月十日這一天,我們不僅再度見證中國共產黨獨裁的可怕,同時也見識了中國國民黨的可笑,對於這「兩個中國」的危害,台灣人則有可以做,且必須做的事情—台灣的民主深化,轉型正義的實踐,就是台灣人的責任與義務。

最後,從這次事件,請容筆者再一次說:「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

(作者為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學生,台灣基進高雄黨部新聞部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