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新冠疫情預測的迷思

◎ 謝英恒

最近台灣社會流行一種新遊戲,叫「全民預測新冠疫情」。許多知名學者專家及政府官員紛紛大膽預言在某月某日台灣會有多少確診病例,或某月某日台灣疫情會達到高峰,或台灣會有多少人確診及死亡。有人聲稱他們以數學模式推算,還會提出他們預測的信賴區間及中位數。有的在政論節目上解釋自己推論的數據基礎以取信大眾,或辯論為何這個預測比其他預測可信。

大體而言,這些預測都是以台灣過去的疫情數據加上某些外國疫情趨勢,然後利用某個現成數學模式去做推估。有些專家還會經常更新,做滾動式矯正預測。因此我以個人從事傳染病數學建模分析三十年的研究經驗,提供大家一些比較科學及專業的看法,及我們應如何看這些滿天飛的預測。

一、我向來盡量避免做絕對的未來性預測,因為傳染病的傳播及防治都取決於人的行為,而人的行為是最難預測的。所以每一個數學模式都包含一組不同的數學假設。沒有人預知這些行為假設的精準度(包括官員不知自己未來將會實施那些防治措施)。就像沒有人預先確知自己如果一旦確診或有嚴重新冠肺炎症狀會如何面對及反應,因為這些都取決於事發當時的客觀情況。

二、專業的建模分析應該著重於探討在某些防治措施下可能會發生的情況。譬如:如果七十%台灣人接種三劑疫苗,而三劑疫苗帶給我們七十%感染保護力,可以減少多少人確診?或者:如果七十歲以上長者有七十%接種三劑疫苗,而三劑疫苗給我們九十五%重症保護力,可以減少多少老人的重症及死亡?這些才是民眾最關切的問題,也是政府應有的作為。我早在十多年前做台灣學童接種流感疫苗建模分析的疾管局(現疾管署)研究計畫,就是前置性的預測疾管局流感疫苗政策對減少台灣流感死亡人數產生的功效。

三、那麼未來性的疫情預測是否完全無用?這也未必。疫情預測可以有警惕民眾的效果,提醒大家如果忽略了個人防疫行動的潛在風險。我在二十年前做台灣HIV疫情預測的疾管局研究計畫就是這個目標:預測如果政府及民眾沒有加強愛滋病防治措施下可能產生的悲觀HIV疫情趨勢。

但我們一定要記住:任何疫情預測都是在一些假設下產生。樂觀的假設(如以新加坡每百萬人口死亡二二六人來推估)會產生較樂觀的預測,而悲觀的假設(如以香港每百萬人口死亡一二二七人推估)會產生悲觀的預測。尤其是在其位的從政者,必須了解模式預測其中的奧妙並正確地提供民眾相關警訊,以免誤導民眾,甚至造成社會不安。漫天喊價的誇大預測,雖然短期可以帶來一些政治光彩或社會知名度,但對社會而言是有害無益的。

(作者為中興大學應數系/中國醫藥大學公衛系退休教授,從事傳染病數學建模研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