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南橫的考驗

◎ 張健常

據貴報報導:南橫恢復通車兩天以來,累積超過七三三三輛次汽機車通過,公路總局在沿線景點維護環境並清除落石,發現大批口罩、寶特瓶及塑膠袋等廢棄物,尤其是檜谷、大關山隧道一帶。甲仙工務段陳段長說,「若遊客不珍惜環境,擔憂大自然很快就反撲」。

事實上不僅垃圾問題,「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交通建設,常是破壞脆弱山林與生態環境的禍首;交錯綿密的產業道路,伴隨人為開墾,檳榔、高山茶園、山葵、生薑等蔓延,民宿、莊園、豪華農舍櫛次鱗比地取代原有山林綠地,超限利用的結果,就是擋不住大自然的反撲,當年莫拉克風災,正是老天爺對「人定勝天」的一次總驗收。

近四十年前,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與內政部營建署共同出版了《玉山國家公園》一書,其中有馬以工教授一段話:「我相信只要任何人肯站在觀高坪看一眼,就知道新中橫想築在金門峒斷崖之上,是多麼地不可能。」後來雖在學者專家建議下,擋下了穿越中央山脈以迄花蓮的東段,仍不敵通車數年後的賀伯颱風,其帶來的豪雨重創陳有蘭溪,讓台灣民眾學習到一個新詞彙「土石流」。自此以後,只要大雨過境,土石流的駭人景象就緊緊牽動台灣脆弱敏感的神經。

歷經十三年封路整修,經政府大力宣傳且風光通車的南橫,究竟能否撐得過下一場豪大雨?且拭目以待。

(作者為環教志工,退役飛官)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