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鏗鏘集)被殖民與脫殖民

◎ 李敏勇

近代百多年,台灣經歷兩次被殖民:一八九五~一九四五,是被清帝國割讓給日本帝國;一九四五~一九九五,是被以祖國自稱、代表盟軍接收、進占的國民黨中國,以「光復」說之,反共為名的長期戒嚴統治。一九九六,總統直選,形式上脫離殖民性,但部分流亡殖民心態仍然存在。

台灣人民在民主化以後,歡迎戰後移入群落歸屬共同體,迎向新國家。李登輝以「生命共同體」期待的新認同,流亡殖民意識論群痛恨他,認為「民主化」剝奪了他們的特權。中國國民黨挾持「中華民國」的心態不變,甚至寧附和共產黨中國。民主化以後,台灣的政治紛擾出於此。

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日本結束對台灣的殖民。五十年的殖民史,從抵抗到磨合,被日本殖民的台灣人因歷史際遇而形成不同於來台接收、進占、統治的中國人。戰後的悲劇性開端始於二二八事件,進而戒嚴統治長期化。期待從被殖民回到祖國懷抱,其實淪為被類殖民。

帝國時代的日本殖民,其實,在文化上,台灣也一起受歐洲文化洗禮,台灣文化協會一百年前的自我改造論,就是在被殖民時代的自我文化振興。可惜的是,當時左右意識型態糾葛,以及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導致的世界變局,台灣轉而被捲入國民黨中國與共產黨中國、左右專制主義的漫長傾軋。

二戰後,中華民國入據台灣,中國時期只有四年(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蔣體制的黨國在之後,就只統治他以復興基地稱之的台灣。統治體制是大中國,國家實體是台灣。一九七一年,聯合國將中國代表權從中華民國轉交中華人民共和國。

一九五二年的舊金山合約,特別留下避免中華人民共和國藉由取代中華民國、併吞台灣的主權未定論,為生活在台灣的人民保留存續國土。這是冷戰時代美國及大部份同盟國協防台灣的佈建,既保護了蔣氏體制反共時代在台灣的政權,也保障了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包括隨中華民國體制流亡到台灣的人們的主體選擇,當然也保護了有些黨棍政客口口聲中的「中華民國」。

比較帝國日本殖民、國民黨中國殖民,再想想虎視眈眈想併吞台灣的共產黨中國,台灣人在歷史教訓中應更能體認脫殖民的重要。被殖民的傷痕應該在脫殖民後,化為新生或新興國家的勳章,掛在每一個生活在台灣,對自由、民主有憧憬的人們的心中。

(作者是詩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